正文 第77章 理論研究的新成果(3)(2 / 3)

恩格斯指出,家庭的發展是與社會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的曆史發展相適應的。群婚製與蒙昧時代相適應,對偶婚與野蠻時代相適應,以通奸和賣淫為補充的一夫一妻製與文明時代相適應。他預言,隻要以社會主義公有製代替資本主義私有製,也就消除了賣淫的基礎和選擇配偶的經濟考慮,實現了結婚的充分自由;到那時候,男女之間的結合,除了相互的愛慕以外,再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詳細研究了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征,根據摩爾根關於北美易洛魁人的描述,指出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製度的基礎是原始公有製。在這種十分單純質樸的製度裏,沒有私有製和剝削,沒有階級壓迫和國家組織,“沒有軍隊、憲兵和警察,沒有貴族、國王、總督、地方官和法官,沒有監獄,沒有訴訟,而一切都是有條有理的。一切爭端和糾紛,都由當事人的全體即氏族或部落來解決,或者由各個氏族互相解決;……不會有貧窮困苦的人,因為共產製的家庭經濟和氏族都知道它們對於老年人、病人和戰爭殘廢者所負的義務。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婦女在內。他們還不曾有奴隸;奴役異族部落的事情,照例也是沒有的……凡與未被腐化的印第安人接觸過的白種人都盛讚這種野蠻人的自尊心、公正、剛強和勇敢”。[25]當然恩格斯沒有把原始社會理想化。他明確指出,氏族製度是以生產極不發達、人口極度稀少為前提;那時人類差不多完全受著陌生的、對立的、不可理解的外部大自然的支配,部落之間的戰爭極其殘酷。在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時,這種社會製度是注定要滅亡的。

生產資料私有製代替原始社會公有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恩格斯分析了古代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和交換的發展,研究了私有製產生的原因和過程。他指出,在原始社會的一個相當長時期內,人們在勞動中的分工純粹是自然的,並且隻存在於兩性之間。那時還沒有社會分工。後來人們在長期的遊牧實踐中,逐漸學會馴養和繁殖牲畜,於是一部分人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成為遊牧部落。這就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社會分工使勞動生產率顯著發展,使商品交換成為經常的現象,因而為私有製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個人的勞動不僅可以滿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而且能夠提供剩餘產品,出現了剝削的可能性。於是,戰爭中的俘虜不再被屠殺,而成為向主人提供剩餘產品的奴隸。這樣,“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中,也就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即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26]隨著金屬工具特別是鐵製工具的使用,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生產活動更加多樣化,原來與農業結合在一起的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產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這時,奴隸勞動成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主要力量,原來零星出現的奴隸製,現在成了社會製度的一個本質的組成部分,私有製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以後,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商品交換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日益繁榮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滲透到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原始公社中去,加速了原始公社的崩潰。此後,又產生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一個不從事生產,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寄生階級——商人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