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以應有的方式使摩爾永世長存(3)(2 / 3)

第3卷手稿中,有些章隻有一個標題,未寫具體內容,但問題又極為重要,因此,恩格斯隻好親自執筆加以補寫。第4章《周轉對利潤率的影響》就是如此。馬克思在標題下注明“這個因素,我們暫且放在一旁,因為它對利潤率的影響,在後麵的某一章中將專門予以研究。”顯然,馬克思是準備在修訂手稿時補寫的。後來這個計劃未能實現,隻好由恩格斯來完成。恩格斯根據《資本論》第2卷關於資本周轉對剩餘價值的影響的原理,指出“在資本百分比構成相等,剩餘價值率相等,工作日相等的時候,兩個資本的利潤率和它們的周轉時間成反比。”[43]資本周轉的時間越長,利潤率就越低;資本周轉的時間越短,利潤率就越高。這是因為,資本周轉時間縮短,一定量可變資本在一年時間內周轉次數增加,榨取的剩餘價值量也增加;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剩餘價值量增加,利潤率也必然提高。由此可見,“周轉時間的縮短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從而對利潤的生產的直接影響,在於使可變資本部分由此提高效率。”[44]經過恩格斯的補充,全書內容更加豐富,論述更加全麵,理論上更加光彩奪目。

恩格斯說,第五篇的整理工作遇到真正的困難。這篇探討了本卷理論上最複雜的“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生息資本)”的問題。馬克思在寫作這一篇手稿時,舊病複發並加重了,“因此,這一篇不但沒有現成的草稿,甚至沒有可以提供輪廓、以便加以充實的綱要,隻不過是開了一個頭,不少地方隻是一堆未經整理的筆記、評述和摘錄的資料。”[45]他曾經嚐試按照整理第一篇的方法,把空白補足,把隻有提示的片斷進行加工;但後來覺得這條路行不通。因為這樣做,需要補寫和加工的內容太多,最後搞成的東西,與馬克思手稿的差別太大。這不符合整理《資本論》的原則。因此,他決定盡可能限於整理現有的材料,隻作一些必不可少的補充。這樣做的工作量仍然很大。例如這一部分手稿中,有一篇題為《混亂》的東西,摘錄了英國議會關於1848年和1857年危機的報告,彙集了23個企業主和經濟學家關於貨幣和資本、貴金屬的流動、過度投機等等的證詞,有些地方加了簡短的評注。恩格斯把這些材料加以挪動、刪節和加工,一部分用於第31章,其餘部分編成第33-35章。采用這種方法,成功地把馬克思所有同這個問題有關的論述都收進正文。經過這番細心的整理和編輯,大量的摘錄資料成了論述信用製度與貨幣流通、銀行在資本集中的作用、國際彙兌和彙兌率以及批判資產階級通貨學派的材料。恩格斯補寫的介紹李嘉圖貨幣數量論的內容,對於更好地理解第34章正文,批判通貨學派的理論,都有很大的意義。

研究地租理論的第六篇,手稿寫得比較完整,但也有一些內容隻有標題,還未成文;一些表格設計不妥或計算錯誤。恩格斯整理這一篇也耗費了大量勞動。例如從第41-43章,依次研究級差地租Ⅱ的三種情況:生產價格不變、生產價格下降、生產價格上漲。前兩種情況手稿中已經作了研究;第三種情況手稿中隻有一個標題,沒有詳細的闡述。於是恩格斯按照馬克思論述第一、二種情況的思路,補寫了第三種情況的內容。此外,他還對級差地租Ⅱ包含的三種主要情況和九種派生情況進行全麵研究,作出一般性的結論。為了說明級差地租Ⅱ的各種情況,給研究結果提供數量的基礎,恩格斯編製和插入21個表格。他說,手稿中雖然存在某些計算上的錯誤,但絕對“不會影響這些表所闡明的理論觀點”[46]。他所增補和編製的表格,對於我們深入了解和掌握級差地租理論,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