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鬥終生的馬克思,是資本主義社會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製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紛紛爭先恐後地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抹去,隻是在萬分必要時才給以答複。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7]
從德國趕來參加葬儀的共產主義同盟老戰士威廉·李卜克內西致詞說:“馬克思是屬於無產階級的。他的一生都獻給全世界無產者了。全世界能夠思考的、有思想的無產階級都將對他表示感激和尊敬”,“我們蒙受了沉重的打擊,但是我們決不會耽於悲痛。他並沒有死。他活在無產階級的心裏,他活在無產階級的思想裏。他的英名將永垂不朽,他的學說將日益發揚光大!……敬愛的永生的朋友!我們一定沿著你所指出的道路前進,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這就是我們在你的靈前的誓言!”[8]
告別了親愛的戰友,恩格斯還有許多事情要做。當時,一些黨內老同誌考慮到馬克思去世後恩格斯在倫敦十分孤獨,曾經建議他遷居德國、瑞士或歐洲大陸其他地方。恩格斯謝絕了同誌們的好意,他認為,為了繼續保持多年來從各國自願在馬克思書房裏聚集起來的聯係,他不應該離開倫敦。同時,隻有在英國,才既沒有被驅逐出境的危險,又不必為實際鼓動工作花去很多時間,而可以安安靜靜地繼續從事理論研究。他毫無怨言地放下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計劃首先整理和出版《資本論》續卷,然後編寫馬克思傳記、1843-1863年德國社會主義運動史和1864-1872年第一國際史。從此,整理和出版《資本論》續卷,重印馬克思重要著作,以某種方式使“摩爾”永世長存,就成為恩格斯“最緊迫的任務”。[9]
二、校訂《資本論》第1卷新版
馬克思在世時,《資本論》第1卷德文出了兩版。現在出版《資本論》第1卷新版的工作,義不容辭地落在恩格斯的身上。
還在1881年冬天,出版商邁斯納就要求出《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三版。這個要求來得很不適時。一方麵,當時馬克思健康很差;另一方麵,他想盡快完成第2卷,獻給剛剛去世的燕妮。因此,馬克思決定隻作少量的修改和補充,等待將來條件許可時再作較大的修訂,把第1卷原文大部分改寫,把某些論點表達得更明確,把新的論點增添進去,補充新的曆史材料和統計材料。可惜他未能完成付印準備工作就去世了。
馬克思去世不久,恩格斯在清理遺物中發現一個準備第三版用的德文本,其中有些地方已作了改動,有些地方則標明應按照法文版的某章某節進行修改;同時還發現一個法文版,準確地標出新版應采用的地方。這些材料為恩格斯校訂第三版提供了依據。
恩格斯為第三版做了大量工作:第一,許多章節馬克思雖作過整理,但“整個理論部分幾乎全部需要加工;”[10]第二,《資本積累》那一篇,舊版的文體不夠講究,夾雜英文語氣,有些地方不夠明確,需要部分地根據馬克思的批注本,部分地根據法文本做些修改;第三,交換價值和價值部分,需要根據馬克思的修改稿加以補充;第四,文體方麵也要做許多潤色和訂正。例如,法文本與德文本相比,有些地方過於簡化,在按照法文本修改時,就需要進行加工。當然,恩格斯所作的改動,僅限於絕對必要的限度。凡是不能確定作者自己一定會修改的地方,他一個字也沒有改。經過恩格斯校訂的德文第三版,於1883年底在漢堡出版。
在此同時,出版《資本論》英譯本的緊迫性,越來越明顯了。早在《資本論》第1卷出版前,馬克思就打算出一個英文版,並希望德文的校對和英文的翻譯同時進行。他寫信對恩格斯說:“在英文翻譯方麵,我非依靠你的幫助不可。”[11]後來,由於找不到合適的譯者和出版者,出版英譯本的願望長期未能實現。馬克思去世後,客觀形勢的發展,把這件事情提到重要地位。首先,《資本論》所作的結論,已“日益成為偉大的工人階級運動的基本原則。不僅在德國和瑞士是這樣,而且在法國、荷蘭和比利時,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這樣;各國的工人階級都越來越把這些結論看成是對自己的狀況和自己的期望的最真切的表述。”[12]在英國,資本主義經濟陷入絕望的泥潭,失業人數不斷增加,工人運動不斷高漲,起來掌握自己命運的無產者十分需要傾聽馬克思的聲音。其次,《資本論》中所闡述的理論,幾年來為英美的定期刊物和現代著作經常提到,被攻擊或辯護,被解釋或歪曲,隻有出版英譯本,才能使廣大讀者從原著中直接了解《資本論》的內容。最後,當時英國已經出現一些粗製濫造,錯誤百出,歪曲原意的譯文,因而出版一本由恩格斯親自校訂的準確譯本,更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