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論》最初以一係列論文的形式在《前進報》上發表。1877年7月,該書第一編《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一、哲學》在萊比錫出版了單行本;1878年7月,該書第二、三編也以《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二、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為題出版了單行本。與此同時,恩格斯把三編彙集成書,寫了序言,出了第一版;1886年出了第二版;1894年出了第三版。一百多年來,這部包含領域相當廣泛,全麵闡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內容的偉大著作,已經成為各國先進工人必讀的教科書,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五、所謂“最後的、終極的真理”是什麼貨色?
在《反杜林論》第一編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大肆吹噓的“最後的、終極的真理”,指出他的所謂“新”的哲學體係,不過是康德的先驗主義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拙劣翻版。
恩格斯指出,杜林把原則作為哲學的出發點,暴露了其唯心主義的本質。按照杜林的說法,哲學分為三類:一般原則、自然界、人類社會。他認為,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出現以前,就存在著所謂“存在形式的基本原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就是這些原則的應用,並應與這些原則相符合。這就是說,原則在先,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按照次序跟隨在後。恩格斯指出,把原則作為出發點,從原則出發來構造現實世界,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於自然界和人類曆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隻有在適合於自然界和曆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這是對事物的唯一唯物主義的觀點”[26]。恩格斯在論述思維與存在的關係時指出,思維和意識“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它們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不言而喻,人腦的產物,歸根到底也即自然界的產物,並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聯係相矛盾,而是相適應的”[27]。
杜林炮製的“世界模式論”,也遭到恩格斯的嚴厲批判。按照杜林的觀點,世界不是統一於物質,而是統一於存在;這個存在並不是客觀的物質世界,而是離開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抽象思維。在他看來,先有思維的統一,然後再從思維的統一中想象出,引申出世界的統一。他用邏輯的模式或範疇來構造客觀的現實世界,顛倒了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的真正關係。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統一性並不在於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28]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事物和現象,無一不是物質的表現形態。意識、思維都是由物質派生的,它們不過是按照特殊方式組織起來的高級物質形態的產物。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恩格斯指出,杜林是在黑格爾的範疇模式論的籠子裏談論哲學。他的世界模式論是從黑格爾的《邏輯學》中抄襲來的,但他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重複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
恩格斯還對杜林形而上學的時空觀作了深刻的批判。杜林表麵上承認世界的無限性,但認為世界在時間上有開端,在空間上有界限,而且充實在整個時間和空間之內的具體物可以確切計算,由一定的數的構成。這是十足的謬論。恩格斯指出,時間和空間是無限的、無止境的展開的過程。就是說,它們“沒有一個方向是有終點的,不論是向前或向後,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29]從時間方麵來說,它是無始無終,沒有開端,沒有終點;從空間方麵來說,它大得無邊無際,小得無窮無盡。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並不否認每一具體事物的有限性。無限不是在有限之外,而是存在於無數的有限之中,是由無數有限構成的。正是無數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限的具體事物,構成了無限發展、無限廣大的物質世界。杜林不僅宣揚形而上學的時空觀,而且割裂時間、空間與物質的聯係,認為物質可以離開時間和空間而存在。這是最大的荒唐。恩格斯指出,時間和空間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任何物質的存在,都必然要延續一定的時間,占有一定的空間。因此,時間、空間和運動著的物質是不可分的。物質隻有在時間和空間之內才能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