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確是一頭畜生,
我真是一個卑賤的罪人。
我全身浸透了罪過,
就像浸透大蔥味的俄國人。
主耶穌呀,請你抓住我這狗的耳朵,
扔給我一根仁慈的骨頭,
把我這有罪的蠢驢,
扔到你那仁慈的天國。
1846年4月底,恩格斯在布魯塞爾與沃爾夫初次見麵,從此成了親密的同誌和戰友。許多年後,恩格斯生動地描寫了這次難忘會晤的情況。恩格斯說,沃爾夫身材矮小,體格健壯,既善良而又沉著堅定,一副德國東部農民的樣子,“第一眼看到他,我們並沒有料想到,這個外表並不出眾的人,竟是一個十分難得的人物。沒過幾天,我們就同這位新的流亡夥伴建立了誠摯的友誼,而且我們相信,我們結交的不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在古典學校裏受到良好培養的才智,他那豐富的幽默,他對艱深理論問題的清楚理解,他對人民群眾的一切壓迫者的強烈憎恨,他那剛毅而又沉著的氣質,很快就展現了出來。但是,隻有在鬥爭中,在勝利和失敗的時候,在順利和不利的時刻,經過多年的共同活動和友好交往,我們才能充分認識到他那堅忍不拔的性格,他那無可懷疑的絕對忠誠,他那對敵、對友、對己都同樣嚴格的、始終如一的責任感。”[30]1847年,威廉·沃爾夫同馬克思、恩格斯一起,對正義者同盟進行改組,創建共產主義者同盟,擔任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
1848-1849年,威廉·沃爾夫積極參加革命運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他是馬克思主編的《新萊茵報》的編輯,負責國內新聞欄。他那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立場,孜孜不倦的勤懇作風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使他獲得同誌們的充分信賴。他在報上連續發表的反對封建專製製度的論文《西裏西亞的十億》,用具體生動的事實深刻揭露了德國容克地主的罪行,批判資產階級的妥協投降,獲得很大成功。許多地方的農民團體把文章秘密翻印,廣為散發,在農民運動中起了很大作用。恩格斯說,《新萊茵報》刊登過許多令人激憤的文章,但是像沃爾夫這一組文章那樣受人歡迎的,為數並不多。
革命失敗後,威廉·沃爾夫流亡英國;從1853年9月起,在曼徹斯特定居。恩格斯說,“在許多年內,沃爾夫是我在曼徹斯特的唯一的同誌;我們幾乎天天見麵,我在那裏又經常有機會讚賞他對當前事件的幾乎本能的、準確的判斷。”[31]經恩格斯介紹,沃爾夫謀得私人教師的工作。他為人直爽,忠於職守,和藹可親,獲得人們的尊重。當他於1864年5月9日因病逝世時,馬克思、恩格斯為失去這位“勇敢的忠實的高尚的先鋒戰士”而萬分悲痛。
在曼徹斯特的頭幾年,有時到恩格斯家裏來做客的還有詩人格奧爾格·維爾特。恩格斯同維爾特是在1843年認識的,從此兩人結成莫逆之交。維爾特長期生活在英國工人群眾中。他的許多詩作,深刻地描繪了資本主義社會勞動人民受壓迫受奴役的狀況;在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裏,工人們必須不停地為資本家幹活,繁重的勞動沒有盡頭。
幹吧!一直幹到血液衝擊著血管,
幹吧!一直幹到筋骨發出破碎的聲音,
幹吧!一直幹到鬢角汗水淋淋,
幹吧!你生來就是個幹活的命!
幹吧!一直幹到你神智昏迷,
幹吧!一直幹到你力氣耗盡,
當你的屍骨在墳墓裏放定,
你就會得到安寧。[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