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當反革命高奏凱歌的時候(5)(1 / 3)

馬克思、恩格斯與維利希、沙佩爾等人的分歧,明顯地表現在對形勢的估計上。不錯,革命失敗後不久,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認為歐洲大陸和英國會很快發生經濟危機,從而爆發新的革命。在1850年3月發表的《國際述評(一)》中,他們認為,英國的經濟危機可能發生在春末,最遲不過七八月,“危機將是現代英國革命的開端”。[37]在隨後發表的《國際述評(二)》中,他們對大陸各國作了同樣的估計,認為危機和革命一並產生的現象愈來愈不可避免。[38]實踐證明,這個估計並不正確,但在當時卻難以避免。這一方麵是由於事變剛剛過去,既缺乏必要的經濟資料,又缺乏必要的時間對引起政治事件的經濟狀況進行徹底的研究,“不言而喻,這種對經濟狀況(所研究的一切過程的真正基礎)中同時發生的種種變化的不可避免的忽略,一定要成為產生錯誤的源泉。”[39]另一方麵,由於法國從1789年以來在歐洲曆史上起了主要作用,人們關於革命運動的條件和進程的觀念,都受到法國經驗的影響。巴黎六月革命及其在整個歐洲引起的震動,等等,使人們有理由認為,偉大的決戰已經開始,其結局隻能是無產階級的最終勝利。但是,馬克思、恩格斯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他們在1850年夏天係統深入地研究了各國經濟發展史和經濟現狀的大量資料,認為歐洲經濟繁榮時期已經到來,最近的將來不可能發生真正的革命。同馬克思、恩格斯的正確觀點相反,維利希、沙佩爾等人否認革命是由一定的經濟原因引起的,而是可以由少數人的意誌和願望“創造”出來的。他們不顧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繁榮的時代已經到來,革命暫時不能發生的事實,硬要人為地去掀起革命高潮,製造革命形勢。

由於對形勢的看法根本不同,馬克思、恩格斯與維利希、沙佩爾等人在黨的任務和策略上也有嚴重分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既然革命的條件還不成熟,無產階級還不能奪取政權,就應該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積蓄力量,提高自己改變現存條件和進行統治的能力。為此,必須進行刻苦的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及其擁護者李卜克內西、埃卡留斯、施拉姆等都把學習作為頭等重要的任務。“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是在新的形勢下馬克思、恩格斯對無產階級革命者提出的至高無上的要求。恩格斯告訴魏德邁:“一般說來,馬克思派學習是相當刻苦的,當你看到流亡者間還有些蠢驢,到處獵取一些新詞句,因而最後把自己弄得糊裏糊塗的時候,我們黨的優越性絕對地和相對地增長就顯而易見了。”[40]維利希、沙佩爾這些蠢驢,完全不理解黨的任務和策略轉變的重大意義。他們把革命當作兒戲,主張采取冒險的行動,在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發動起義,奪取政權。他們對工人說:我們必須馬上奪取政權,要不然我們就躺下睡大覺;“問題在於,是我們自己動手去砍掉別人的腦袋,還是讓人家來砍我們的腦袋”。[41]他們的革命空談和冒險活動,危及實際的運動,為反動派幫了忙。

在未來革命的性質上,馬克思、恩格斯與維利希、沙佩爾等人的看法也完全不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將來如果發生革命,也不可能具有社會主義性質,不會導致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假若在時機不成熟時政權落到自己手中,就會使自己陷入最糟不過的境地。維利希、沙佩爾等人“不讚成那種認為資產階級將會在德國掌握政權……的說法”,認為德國新的革命將具有無產階級性質,工人階級必將掌握政權。這種觀點完全是主觀唯心主義,脫離客觀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