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當反革命高奏凱歌的時候(3)(3 / 3)

1525年農民戰爭的目標:清除封建統治和實現國家統一,仍然是1848年德國革命的任務。300年來,德國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變化十分緩慢。國家的分裂,根深蒂固的封建統治,是德意誌民族落後於歐洲其他文明民族的重要原因。16世紀農民戰爭未能完成這個任務,1848年革命也以失敗告終。但是,社會的矛盾沒有解決,引起革命的原因仍然存在。因此,反封建的鬥爭必須繼續進行。

在《德國農民戰爭》中,恩格斯十分強調1525年和1848年兩次德國革命給人們提供的經驗教訓。其中特別突出的是:第一,必須建立集中統一的國家,反對地方狹隘性。無論1525年或1848年,參加革命的階級的地方狹隘性,嚴重束縛著運動的發展,妨礙革命目標的實現。因此,“誰要是在1525年和1848年兩次德國革命及其結局之後還會夢囈聯邦共和國,那麼他沒有別的去處,隻配送到瘋人院裏去。”[25]第二,農民必須與工人聯合起來。兩次德國革命表明,市民反對派及其後代門徒資產階級立憲派是革命的叛徒,而農民自己又沒有能力單獨擔負革命的任務,隻有與工人階級緊密聯合,才能從封建主義的桎梏下解放出來,也才能徹底擺脫資本主義和一切剝削階級的統治。貫穿《德國農民戰爭》全書的關於工農聯盟的思想,有著巨大的革命意義。第三,必須揭露資產階級偽裝同情勞動人民的甜言蜜語,粉碎他們爭奪群眾,把革命引入歧途的陰謀。所有這些,對德國革命是十分有益的。

恩格斯也明確指出,雖然1525年和1848年的革命非常類似,它們卻有本質的區別。1525年,與處在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經濟相適應,現代無產階級也處在萌芽狀態;1848年,資本主義經濟不僅在英、法等國建立了牢固的基礎,在德國也有很大發展;同資本主義的發展相適應,現代無產階級已經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1525年的革命是一次德國地方事件;1848年德國革命卻是偉大的歐洲事件的一部分,它不僅反對封建主義,而且要把民主革命進行到底,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條件。1525年革命失敗後,農民繼續遭受了300年的封建統治;1848年革命雖然失敗,但站在勝利了的封建貴族背後的是大資產階級,而站在大資產階級背後的是無產階級。無論封建貴族或大資產階級的統治都不會長久。

恩格斯寫作《德國農民戰爭》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發揚德意誌民族的革命傳統。1848年革命失敗後,到處出現了消沉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回顧德國偉大的農民戰爭,把閔采爾等優秀農民革命家頑強而堅韌的形象重新展示於德國人民麵前,是很合時宜的。為此,恩格斯以大量篇幅,十分詳盡地敘述了農民們前仆後繼、英勇戰鬥、流血犧牲的可歌可泣事跡,熱情歌頌閔采爾等農民領袖“以生平的大無畏精神從容就義”[26]的革命品質,高度讚揚遭受無數磨難而堅持鬥爭的南德農民,十分激動地寫道:“南德的農民,堅忍不拔,從1493年起,密謀造反,曆時30年之久,把他們因駐地分散而造成的種種困難都一一克服,並在無數次潰散,失敗,首領被殺之後,總是再接再厲重整旗鼓,直到最後大規模起義的機會到來——這樣頑強堅忍,實在令人敬佩。”[27]

五、把分散的革命力量重新組織起來

在1848-1849年革命時期,共產主義者同盟勝利地經受了考驗。雖然同盟作為一個組織的活動已經自行中斷,但許多盟員積極參加了運動,無論在報紙上、街壘中和戰場上,他們都站在唯一堅決的階級即無產階級的最前列。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以及《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等文件所闡述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和策略,已被實踐證明完全正確。1849年夏天,革命遭受了失敗。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失敗是暫時的,新的革命高潮即將到來;因而他們到達倫敦後,立即進行恢複同盟的工作,努力把分散的革命力量重新組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