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革命民主派的靈魂(3)(2 / 3)

五、“我們準備為德國而戰”

1848-1849年革命時期,恩格斯不僅是用筆杆戰鬥的政治家,而且是群眾運動的組織者。特別是在1848年秋天革命與反革命的激烈搏鬥中,他為動員和組織群眾反擊日益猖獗的反革命勢力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月革命以後,德國反動勢力曾經一度遭到打擊。隨著巴黎無產階級六月革命的失敗,德國舊封建官僚政黨開始積極行動,反動軍隊趾高氣揚,反革命勢力重新集結起來對付革命。到了秋初,各政黨間的關係已極其尖銳而緊張,一場嚴重的衝突已成為不可避免。

鬥爭是從普魯士與丹麥簽訂休戰協定開始的。在1848年初革命高潮中,什列斯維希和霍爾施坦的德國人舉行武裝起義,反對丹麥的統治,建立臨時政府,獲得了一定的民主權利。普魯士政府雖然表麵上派兵援助什列斯維希和霍爾施坦,但卻在戰爭中抓住一切機會出賣革命軍隊,故意讓丹麥人在這支軍隊被分散或分開的時候把它消滅。9月初,普魯士政府擅自與丹麥締結休戰協定,消滅這兩個公國通過鬥爭建立起來的革命政府和民主製憲議會,把它們交給丹麥人去統治。

德國人民堅決反對休戰協定。恩格斯在《新萊茵報》發表文章,指出休戰協定對德國來說是奇恥大辱,“不僅什列斯維希霍爾施坦而且全德(除了舊普魯士各省以外)都因這個可恥的休戰協定義憤填膺。”[33]《新萊茵報》連續發表恩格斯撰寫的《和丹麥的休戰》、《丹麥和普魯士的休戰》等文章,號召人民起來為反對休戰協定而鬥爭。科倫人民積極響應《新萊茵報》的號召,於9月7日舉行有3000人參加的群眾大會,通過了要求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否決休戰協定的呼籲書。

在此同時,柏林發生內閣與議會的衝突。普魯士反動勢力不甘心於三月革命所遭受的打擊,不斷進行反撲。鑒於一些反動軍官對革命采取敵視態度,8月9日,柏林製憲議會通過決議,要求陸軍大臣命令反對立憲製度的軍官辭職。漢澤曼內閣拒絕執行議會決議而垮台。9月7日,內閣垮台的消息一經發表,柏林全城沸騰,人們情緒激昂,成群結隊到議會大廈表示支持。國王威廉第四卻違背立憲製度,陰謀解散議會,成立由反動分子參加的新政府。渴望巴黎的六月事件在柏林街頭重演的普魯士反動勢力公開向人民進攻了。

馬克思、恩格斯對柏林衝突十分重視,認為解散議會意味著政變。如果議會取得勝利,三月革命的成果將得到鞏固;“如果國王取得勝利,組成了普魯士親王內閣,那麼議會將被解散,結社的權利將被取消,報刊就會受到壓製,就會頒布關於選舉資格的法律……所有這些都是受到軍事獨裁、大炮和刺刀保護的”。[34]

9月中旬,整個德國充滿危機。恩格斯全力以赴地投身群眾運動,組織群眾大會,發表革命演說,號召人民用自己的決心、勇氣和行動,粉碎反動勢力的進攻。9月13日,他與《新萊茵報》編輯部其他同誌一起,組織和參加了在弗蘭肯廣場舉行的科倫群眾大會,在這個有5000-6000人參加的大會上發表演說。大會選舉了由30人組成的安全委員會,“作為科倫城在目前的合法政權機關中沒有代表的那一部分居民的組織”。馬克思、恩格斯當選為安全委員會委員。同時當選的《新萊茵報》編輯還有威廉·沃爾夫、亨利希·畢爾格爾斯和恩斯特·德朗克。選出安全委員會後,恩格斯向大會提出了致柏林製憲議會呼籲書,得到全場幾千人的熱烈讚同和通過。呼籲書支持製憲議會的決議,指出國王新任命的貝凱拉特內閣不能保證議會決議的執行,甚至有可能解散議會。針對這種形勢,呼籲書寫道:

“人民選出來協商君民之間的憲法事宜的議會,不能因單方麵的行動而解散,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王權不是和議會平行,而是淩駕於議會之上:

因此,解散議會就是政變;——

我們要求:

在有人企圖解散議會的時候,議員們能夠執行自己的職務,即使在刺刀威脅下也不要擅離職守。”[35]

弗蘭肯廣場群眾大會後,恩格斯深入發動各階層人民群眾,組織城市工人與近郊農民建立聯係,努力把運動擴大到萊茵省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