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共產主義戰士的成長(11)(1 / 3)

通過產業革命發展起來的大工業及其所引起的生產無限擴大的可能性,為消滅資本主義私有製提供了充分的條件。這就是:“第一,有了資本和規模空前的生產力,並且具備了能在短時期內無限提高生產力的手段;第二,生產力集中在少數資產者手裏,而廣大的人民群眾卻愈來愈多地變成了無產者,並且資產者的財富愈是增加,無產者的境遇就愈加悲慘和難以忍受;第三,這種強大的容易增長的生產力的發展,已經大大超出了私有製和資產階級的範圍,以致經常引起社會製度極其劇烈的震動。因此,廢除私有製不僅可能,而且完全必要。”[126]

無產階級革命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製的必由之路。大工業的發展,一方麵使無產階級的力量迅速壯大,另一方麵又使無產階級的不滿情緒不斷增長。經濟危機給工人帶來可怕的災難,激起普遍的革命義憤。隻有消滅舊的社會製度,建立新的社會製度,才能徹底鏟除一切貧困和災難。共產主義者不反對用和平的辦法廢除私有製。但是,當無產階級的發展受到統治階級強力的壓製時,共產主義者就必須用實際行動來捍衛無產階級的事業。

共產主義革命能不能在單獨某個國家內發生呢?恩格斯認為不能。他說:“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裏,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127]因為當時無產階級的力量還比較薄弱,隻有各國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資產階級,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如果各國革命不能同時發生,單獨某個國家爆發革命,就會遭到國際資產階級的聯合鎮壓而失敗。由此可見,這個觀點在資本主義處於上升時期是完全正確的。

恩格斯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作了科學的概括和描述。他說:廢除了私有製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消滅私有製所造成的一切有害後果,代替它的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由共同聯合體有計劃地盡量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全體成員需要的規模;消滅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等等,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麵發展。

《共產主義原理》與《共產主義信條草案》比較,不僅內容更加豐富,而且理論上更加成熟。例如《信條草案》在回答“用什麼方法才能實現從目前狀況到財產公有的過渡?”時說:“實行財產公有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是通過民主的國家製度達到無產階級的政治解放。”[128]在《原理》中,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首先無產階級革命將建立民主製度,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129]用“政治統治”代替“政治解放”,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所謂政治解放,是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無產階級可以從這個革命的成果中獲得民主權利,但卻不能保證實現消滅私有製的任務。所謂政治統治,即無產階級直接掌握國家領導權。隻有實現政治統治,才能消滅私有製,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問題上的一個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即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萌芽。

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恩格斯把共產主義與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聯係起來,把實現共產主義與進行無產階級的階級運動聯係起來,並從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條件說明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共產主義革命的必然性,無產階級在消滅私有製、創建新社會中的作用,從而與空想社會主義劃清了界限。

與當時廣為流行的布朗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不同,恩格斯強調革命不能隨心所欲地製造,任何密謀都不但無益而且有害。廢除資本主義私有製,不是一下子就能實現的。隻有生產力擴大到為建立公有製所必需的程度之後,私有製才能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