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共產主義戰士的成長(7)(1 / 3)

當時,馬克思正在繼續研究經濟學,為寫作《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積累材料;恩格斯已經發表兩部經濟學論著,對經濟學問題也有濃厚興趣。這兩位誌同道合的朋友,為了深入考察英國這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情況,收集有關經濟學方麵的實際資料和學術資料,於1845年7月12日至8月21日,一起到英國訪問。恩格斯拜訪了倫敦和曼徹斯特的老朋友,並介紹馬克思與英國憲章派領導人哈尼、正義者同盟領導人沙佩爾等相識。在倫敦訪問時,馬克思、恩格斯於8月10日參加了一次國際民主會議。恩格斯在會上提議建立一個國際性革命組織。他認為,真正的無產階級政黨必須以各民族的兄弟友愛,來對抗資產階級赤裸裸的民族利己主義和自由貿易派偽善的自私自利的世界主義。每個國家的資產階級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無法越出民族的範圍。隻有各國無產階級才能在共產主義旗幟下真正結成兄弟。全世界無產者有著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敵人、麵臨著同樣的鬥爭。所有無產者生來就沒有民族偏見。因此,“隻有無產者才能夠消滅各民族的隔離狀態,隻有覺醒的無產階級才能夠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愛。”[83]在這裏,已經包含著後來成為國際無產階級戰鬥口號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思想萌芽。他的建議得到與會人士的熱烈讚同。9月22日,這個定名為“民主派兄弟會”的國際組織在倫敦正式成立。無產階級分子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從英國回來以後,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繼續從事經濟學研究。他們認為,在發表經濟學論著以前,首先研究他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思想體係的見解之間的對立,批判流行的哲學學說和社會主義理論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因此,從1845年秋天開始,他們共同撰寫一部論戰性的巨著《德意誌意識形態》。

促使馬克思、恩格斯放下其他工作,集中力量撰寫這部著作的原因:首先,是為了批判阻擋工人運動發展的無政府主義和真正社會主義。1844年11月,青年黑格爾分子麥克斯·施蒂納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1845年秋,布·鮑威爾和施蒂納又在《維幹德季刊》第3期上發表了一係列文章,宣揚思辨唯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同時,“真正社會主義”者格律恩、庫爾曼、皮特曼等人出版了《法蘭西和比利時的社會運動》、《新世界或人間的精神王國》、《萊茵社會改革年鑒》第1卷等著作,鼓吹階級調和、反對階級鬥爭等謬論。如果不徹底批駁這些反動思潮,就必然會在社會上造成思想混亂,阻礙剛剛興起的工人運動和即將來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新高潮。

其次,是為了清算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與唯心主義曆史觀劃清界限。當時,費爾巴哈發表文章,散布唯心主義曆史觀,宣稱自己是共產主義者。在馬克思、恩格斯思想轉變過程中,費爾巴哈曾經對他們發生過重要影響。恩格斯說過,費爾巴哈在某些方麵是黑格爾哲學和我們的觀點之間的中間環節,在我們那個狂風暴雨時期,費爾巴哈給我們的影響比黑格爾以後其他任何哲學家都大。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從來都不讚成費爾巴哈“過多地強調自然而過少地強調政治”[84]的觀點。當他們徹底擺脫唯心主義,創立唯物主義曆史觀的時候,有必要對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進行全麵的清算。

最後,也是為了向工人階級和先進人士係統地宣傳他們剛剛形成的唯物主義曆史觀。當時,他們倆人已經深入到政治運動中;他們的理論已經在知識分子階層,特別在德國西部的知識分子中獲得一些人的擁護;他們已經同有組織的無產階級建立了聯係,因此,他們有義務科學地論證自己的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觀點,使歐洲的無產階級,首先是德國的無產階級相信這些觀點的正確性。

從1845年11月起,馬克思、恩格斯夜以繼日地從事《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寫作。哈尼於1846年3月30日給恩格斯的信,生動地說明了他們當時工作的緊張情況。哈尼寫道:“當我告訴我的妻子說你們兩人為創作一個非常哲學化的體係一直工作到清晨三四點鍾的時候,她聲稱,這樣的體係對她不適用,倘若她在布魯塞爾,她就在你們的妻子中間發動‘政變’。”哈尼強調指出:“我的妻子並不是反對組織革命,隻是希望按照縮短工作日的體係來進行這件工作。”他們雖然工作緊張,但卻非常愉快。當他們不僅發現各自的觀點完全一致,而且在討論中互相補充,使新的世界觀更加完整和嚴密的時候;當他們找到表達自己的科學發現的最適當形式的時候,當他們抓住萊比錫宗教會議的僧侶們的無知愚蠢、前後矛盾的言論痛加批駁的時候,他們是多麼快意。有時甚至在深更半夜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使得家裏其他人不得入睡。許多年後恩格斯回憶道:“我們那時都是大膽的小夥子,海涅的詩篇同我們的散文相比,不過是天真的兒戲而已。”[85]他們的工作進展很快,到1846年4月,這部篇幅達50印張的巨著已經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