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朝氣蓬勃的年輕人(3)(3 / 3)

首先,促使恩格斯拋棄烏培河穀信仰的原因,是現實生活的教育。無論烏培河穀還是不來梅,到處盛行著虔誠主義。那些有錢有勢的達官巨賈,都以拯救世人的上帝的奴仆、真正的虔誠主義者的麵目出現,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烏培河穀的工廠主,一方麵每周兩次風雨無阻地上教堂,表明自己多麼虔誠;一方麵卻肆無忌憚地榨取工人的血汗,連年幼的孩童也不放過。虔誠主義成了他們掩蓋剝削罪惡的假麵具。這些活生生的事實,引起恩格斯的憤怒和深思。他逐漸認識到,基督教本質上就是為少數人的利益服務的,所謂拯救人類的說教,完全是欺人之談。他對準備當牧師的朋友格雷培說:“當人們把正統的福音基督教稱作愛的宗教時,我覺得這是莫大的諷刺。按照你們基督教的說法,人類有十分之九是會永遠不幸的,隻有十分之一會得到幸福。弗裏茨,難道這一點能表明上帝的無窮無盡的愛嗎?你想想,要是上帝的愛僅此而已,他會顯得多麼渺小啊?”正是現實生活的教育,使恩格斯逐漸對宗教發生懷疑,以致最終與宗教決裂。

其次,恩格斯拋棄烏培河穀信仰,是反對封建專製鬥爭的需要。當時宗教是德國反動統治製度的精神支柱,封建暴君為了維護專製製度,便利用宗教,“使大多數人處於愚昧狀態”[43];因此,要反對世俗的上帝,就必須剝去他們頭上的靈光圈;要擺脫警察女神的懷抱,就必須拋棄聖經和傳教士的說教。德國革命民主派哲學家,已經為此作出了榜樣。恩格斯已看出德國被封建專製的鎖鏈緊緊捆住,他對這個絞殺自由的黑暗製度痛恨萬分。隻有戳穿宗教迷信的騙局,才能撕掉統治階級的偽善麵紗,還其猙獰凶惡的本來麵目。因此,隨著恩格斯在政治上走向革命民主主義,與宗教決裂是不可避免的。

最後,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使恩格斯完全拋棄烏培河穀信仰。在不來梅,恩格斯大量閱讀科學著作,孜孜不倦地尋求真理。雖然他自幼受到教堂、主日學和家庭灌輸要永遠最盲目地、無條件地相信聖經,相信聖經教義和教會教義的思想,但他獲得的科學知識越多,越感到由許多作者寫的許多片斷組成的聖經內容矛盾重重,“聖經的作者有多少,矛盾就有多少”。因此,決不能對聖經盲目信仰。他對科學服從宗教甚至為維護宗教而犧牲科學的言行十分氣憤。他說:“如果某個地質學家講,地球和化石證明了曾經發過一次洪水,這就會被引用;但是如果另一個地質學家發現這些化石屬於不同齡期,並證明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都發過洪水,那麼,地質學就會遭到譴責。這樣做難道正當嗎?”[44]當他聽到有個傳教士還在宣傳地球是不動的,太陽圍繞地球旋轉這個早已被科學駁倒的謬論時,怒不可遏地指出,宣揚這類貨色,簡直是可恥![45]為了駁斥這種愚昧的謬論,他於1840年翻譯發表了西班牙詩人曼努埃爾的《詠印刷術的發明》,歌頌為真理而獻身的科學巨人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頓,指出人類的智慧早已衝破宗教的禁錮,環繞宇宙展翅飛翔:

哥白尼飛上星光燦爛的蒼穹,

那兒曾一度充滿稠密的以太,

他透過無垠的太空,

觀察那把光明帶給我們的最耀眼的星球。

伽利略感覺到地球在腳下轉動,

驚慌失措的羅馬,

卻把他投入牢籠。

但地球一如既往地飛行,不知疲勞,

在無邊的宇宙大海中漂浮,

光輝燦爛的諸天體同它一起,

在火光中不停地飛翔。

這時又來了牛頓的敏捷精靈,

緊跟著它們,

他指出他描繪的運動永遠循環不停。[46]

恩格斯越來越認識到,凡被科學推翻了的東西,在生活中不應該繼續存在。既然摩西創世史和上帝的存在都不能在任何地方得到證實,那麼,就不應該繼續相信聖經的字麵意義和維護上帝的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