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三版前言(2 / 2)

第四,《馬克思傳》和《恩格斯傳》這兩部書,在理論概括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例如在《馬克思傳》中,我對《資本論》創作史的分期提出了有別於其他學者的觀點。根據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理論的成熟程度和《資本論》整個科學體係的完善程度,我把《資本論》創作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43-1849)是創作《資本論》的準備階段,馬克思經濟學說基本形成。這個階段,馬克思奠定了《資本論》的方法論基礎,並且已經知道了剩餘價值的存在以及如何產生的。第二階段(1850-1866)是寫作《資本論》手稿,馬克思經濟學說基本建立。這個階段,馬克思寫了《資本論》的三部手稿,研究了《資本論》理論部分和剩餘價值學說史部分的所有重要問題,建立了《資本論》的科學體係。第三階段(1867-1883)。《資本論》第1卷於1867年出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廣泛傳播,隨後繼續修改《資本論》第2、3卷。本書的曆史分期,既不同於蘇聯學者列昂捷耶夫的劃分,也有別於國內孫開鏞等學者的劃分,可以說是一種新見解。

自從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後,許多人都嚐試寫兩位革命導師的傳記,但是,正像國際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威廉·李卜克內西所說“寫馬克思這樣的人必須承擔重大的責任”,因此好多學者自知能力不夠,難於承擔這個責任,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而我的兩部作品——《馬克思傳》和《恩格斯傳》,則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把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與其理論創造結合起來,這種寫法在國內尚屬首次,在國際上也不多見。這些都算是我本人對世界馬克思主義學術史的一點點貢獻。在這裏,我沒有任何自誇的意思,相反,最終能夠完成兩位革命導師的學術傳記,恰恰是在前人做出的許多有益嚐試和探索的基礎之上,在前人的啟發和鼓舞之下,我吸收國內外諸多學者研究成果的結果。因此,這兩部作品的出版,也可以說是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史的集體貢獻,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這裏,我要感謝長期給予我關心、幫助的專家、學者。特別是要感謝宋濤教授、高放教授、王玨教授和顧錦屏局長,感謝他們對我兩部作品的深刻、中肯、全麵的評論,才使我的書能夠有機會獲得政府出版獎。同時,我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責任編輯馮斌先生,感謝他給予我的鼓勵與幫助,尤其是他不辭辛苦,積極安排本書適時再版。同時,也要感謝我的學生們,特別是要感謝董繼華博士,在工作之餘擠時間作了大量工作。

總之,這兩部作品是集體力量的體現,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

是為序!

蕭灼基

2011年4月於中海紫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