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述事實中不難看出,皇太極關愛多爾袞勝於親子,多爾袞亦供認不諱,連外藩蒙古諸貝勒都知道。皇太極有一個觀點,認為聽從我話,為國盡忠的人就是“賢”。而多爾袞的“舉動皆合朕意”,所以稱“賢貝勒”。
(2)晉爵榮升
多爾袞在諸貝勒中,除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穎親王薩哈廉之外,官階升遷最穩定。汗父死時,已初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崇禎元年)三月二十九日,晉固山貝勒(旗主、和碩貝勒),成為鑲白旗旗主。天聰四年(1630年,崇禎三年)七月十一日,汗與諸貝勒詣文館,焚香盟誓。其詞曰:“金國汗與執政諸貝勒代善、莽古爾泰及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爾袞、多鐸、杜度、嶽、薩哈廉、豪格等。”其中多爾袞在諸小貝勒中名列第五。天聰五年(1631年,崇禎四年)十月二十八日,與大淩河投降漢官祖大壽盟誓中的排列順序未變。從天聰九年(1635年,崇禎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第二年正月初一日,除大貝勒代善坐在皇太極右邊,濟爾哈朗兩次缺席,多爾袞在諸小貝勒中已躍居第一位。多鐸、嶽、豪格、阿巴泰、阿濟格等都排在後邊。這恐怕與收取蒙古察哈爾額哲,獲得玉璽,建樹奇功以及掌握吏治大權工作出色有關。天聰十年(1636年,崇禎九年)四月初五日,諸貝勒正式登堂是: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嶽、豪格、阿巴泰、阿濟格、杜度等。初八日,皇太極上尊號,出場的貝勒排名順序同上,盡管多爾袞在諸貝勒排名中位居第三,但在文、武各官恭請上尊號時,代表滿洲貴族捧表文的卻不是排在前邊的代善、濟爾哈朗,而是“管吏部和碩墨爾根戴青貝勒捧滿字表文一道,科爾沁國土謝圖濟農巴達禮捧蒙古字表文一道,都元帥孔有德捧漢字表文一道率諸貝勒大臣文、武各官詣闕跪進”。十一日,捧寶進奉者分左右兩班,左班和碩貝勒多爾袞及科爾沁土謝圖濟農捧寶一,右班和碩貝勒嶽及額哲捧寶一。多爾袞地位明顯提升。二十三日,冊封兄弟子侄軍功時,多爾袞正式賜封為和碩睿親王,排列順序是:“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封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封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封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餘貝勒。”
終皇太極之世,多爾袞的排位都在濟爾哈朗之後,究其原因有三個。其一,濟爾哈朗平時更關心皇太極。杜度說他“常常念君”,應當是事實。薩哈廉病危時,隻有濟爾哈朗帶頭上疏勸皇太極“疾病之家,悉停親臨”,可謂關心備至。其二,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在諸小貝勒中過錯較少,特別是錦州攻守戰中,多爾袞受處分降為多羅郡王,而濟爾哈朗卻開辟近圍錦州,創造出“圍錦打援”新局麵,受到獎勵。其三,濟爾哈朗為人穩重,忠實謹慎,雖無大績,決不擅行。其位置偏前,防多爾袞驕氣,不失皇太極之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