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仕途哲學(2)(1 / 1)

二、縱橫捭闔階段

家康認為,當自己的力量可以稱霸一方時,必須緊跟天下第一的強者,打擊那些夾在他和老大之間的各種勢力,隻要能收買的力量,就去收買;需要消滅的對手,堅決鏟除。他在這個階段的生存法則是:整人要整死;救人要救活。

三、水到渠成階段

豐臣秀吉的悲劇在於:沒有成熟的家族文化;過於好色而身體垮掉。德川家族先是欲擒故縱,鏟除了秀吉派的全部實力;然後耐心等待十八年。據說,孤兒寡母自焚前曾乞求活命,家康斷然拒絕:“已經有那麼多的人為你們而死,你們怎麼能活下去?!”

作為政治家,長壽是最大的資本。早春二月,75歲的德川家康策馬狩獵於曠野之上,回府後飲了許多酒,當夜高燒和嘔吐不止,兩個半月以後,一直守在他身旁的側室阿茶,哇地一聲哭了起來,禦醫宣布:“十點整,大禦所遠行了。”

1590年小田原之戰,秀吉與家康站在山頂麵對敵營頑童般地撒尿,為了調虎離山,秀吉取消了德川家族的百年封地,給了他荒涼廣闊的關東八州,那個居城江戶當時隻有幾百家殘破的農戶漁舍。1616年家康離世時,江戶已和大阪京都分庭抗禮,更在260年的德川幕府時期發展成為東京城。《關八州古戰錄》記載道:

“這真是決定了關東命運的小便啊!”

拆遷如化療

又要過年了,大家一如既往地忙,社會生活的江湖之下,仍然潛伏著幾種主要的暗流:房地產的拆遷、各地的升官罷爵和幾千隻股票的莊家。

拆遷,是當前最熱門的話題,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它是兩種根本利益方麵的角逐。房地產的利益博弈格局中,大致有四種既得利益,即政府、銀行、開發商、部分消費者。在土地收入占各級政府財政50%以上的情況下,其實是財政、銀行(國有股份製)、國企(及代表資本利益的民企)和有中等以上消費能力的房屋購買者的博弈。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提供部分土地的普通市民。政府的公用地可以劃撥、批租;企業的地能夠退二進三、改變用途;集體及農民土地許以就業;現在到了一無僅有的市民階層,利益之對抗就開始不可避免和激化起來。

在經濟大危機的情況下,政府並無更好的選擇,隻能“用發展的手段解決發展中問題”,各級官員責任重大,一天天被數字、指令所異化,並在GDP麵前產生一定的危機感。而時代變了,再用傳統的計劃生育方式已經不管用了,扁平化下的城鎮一些市民已經開始保護自己僅存的那點利益,甚至要求更多。

現在《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草案)》已經出台並正式實施。法律是公民社會唯一的解決標準,同樣也帶來了極大的困惑:一是能否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二是如何執行才能體現“三公”原則。

拆遷的好案例也很多。二戰時期,因一位老人的反對,邱吉爾放棄了對一處民房的戰略性征用;有一位朋友在開發時遇到極硬的釘子,夫人怕他上火,自己煲湯去搬遷區問寒問暖,並安慰原居民好好生活,這種理解萬歲的方式最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為在激烈的衝突當中,對抗雙方往往會因意氣用事而忽略了初衷。

戰國的扁鵲三兄弟,老大防患於未然、老二手到病除、老三起死回生,結果老三冠絕當代,哥哥默默無聞。這種情況很像我們的時代,法律像老三一樣不管三七二十一,道德如老二不痛不癢,宗教頗似老大,雖然能從根上解決問題,但不受信任而缺失發揮的平台。像拆遷這種出現一些典型案例的情形,本不高明的醫生隻剩下最後一招:

“化療啊!那可是最可行的科學辦法。”

我屬豬

回老家的時候,總要應付兩種人:一種是彼此都想見的親戚或發小;另一種是他想見你、你未必想見他的地方官員和商人。不想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太累。很正常的一頓飯,從請人,到選地、點菜,到敬酒、買單,處處都透著精神和體力上的累。和親戚們在一起也挺累,但這是情願的,後者是不情願的。

官員們不僅規矩多多,而且還喜歡講段子,大多數段子是談官場心得和社會現象的。例如有一個縣級市,五年之間換了三任市長、三任書記,現在當官的摟錢不容易了,但花錢找位子的現象並非絕跡。我一位擔任市主要領導的同學調侃說:“咱這疙瘩老搞不好,原因有三條:一是像寡婦睡覺,上邊沒人;二是像小姐睡覺,上邊老換人;三是像和老婆睡覺,自己人老搞自己人。”說一千道一萬,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遭罪的還是一方百姓。

有這麼一個段子,說是市裏開大會,分組討論時,組織部長放了個屁,因有幾位女同誌,部長就半開玩笑地推給了旁邊坐著的一位年輕幹部。不料,那家夥矢口否認,弄得在場的人都很尷尬。過了幾個月,那位年輕人很快就被邊緣化了。在一個私人聚會時,部長喝得滿臉通紅,談起這事大聲地說:“一個年輕人,屁大個事都擔當不起,要你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