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伍 蒙古西征(4)(3 / 3)

由於蒙古騎兵以排山倒海之勢,長驅直入,橫掃千軍,勢如破竹,在極短的時間內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到了1220年的春天,四路大軍都順利地完成了攻擊任務,成吉思汗對花剌子模發動的總攻即將激情上演了。

撒馬耳幹

異域風光特秀麗,

河中風物出乎倫。

綠苑連延花萬樹,

碧堤回曲水千重。

誰知西域逢佳景,

萬頃青青麥浪平。

這首詩,是隨成吉思汗一同西征的著名契丹學者耶律楚材用來形容花剌子模首都撒馬耳幹的。正如同他詩中描繪的一樣,撒馬耳幹確實是一座美麗的城市。論幅員,它是花剌子模最遼闊的;論土地,他又是花剌子模境內最肥沃的。

撒馬耳幹城郊開鑿了眾多的水渠以供灌溉之利,密布的水渠網確保了整個地區的良好灌溉,使之成為“石如珍珠,土若麝香,水似醇酒”的肥沃土地,以存續這輝煌燦爛的綠洲文明。

撒馬耳幹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關於它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善於經商的粟特人把撒馬耳幹建造成一座美輪美奐的都城。公元前3世紀,當馬其頓帝國的亞曆山大大帝攻占該城時不禁讚歎:“我所聽說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隻是撒馬耳幹要比我想象中更為壯觀。”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城市,撒馬耳幹連接著波斯帝國、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撒馬耳幹內城的東門就是著名的“中國門”,由此可以使人回憶起自漢唐以來河中地區與“絲綢之路”之間千絲萬縷的聯係。撒馬耳幹被漢朝稱做罽賓地,隋朝曰漕國,唐朝複名罽賓,皆通中國。

摩訶末派十一萬花剌子模精銳部隊據守在這裏(五萬是伊朗人),足見他對撒馬耳幹是何等的重視。他還在城內配備了二十頭彪悍無比,身披鐵甲的巨象,作為戰場上對付蒙古士兵的秘密武器。

起初摩訶末也打算與撒馬耳幹共存亡,但是傳來蒙古軍隊進入河中地區的時候,軟弱的國王卻突然改變了主意。他將撒馬耳幹的軍權交給了禿孩汗,然後率領一隊精銳騎兵匆匆逃走了。算端的臨陣脫逃,給撒馬耳幹軍民的士氣很大的挫傷,有許多人由此而心灰意冷。

成吉思汗與摩訶末相比則恰恰相反,他對撒馬耳幹之戰的勝利充滿了信心。雖然在成吉思汗兵臨訛答剌之時,撒馬耳幹城堡堅不可摧的消息早已傳遍四方,但這沒有動搖成吉思汗的信心,反而激起了他的求戰欲望。

由於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兩位世間梟雄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便決定了最終誰做世界的主人。

當太陽又一次在東方的天際露出笑臉,卻無法融化人們沉積在心頭的冰雪,一陣踏著死亡旋律的馬蹄聲由遠及近,一隊凶神惡煞般的軍隊急馳而來。他們首領的名字叫做成吉思汗。

為了虛張聲勢,他們將各地的俘虜編製起來,以十人為一隊,打著一麵蒙古軍旗。所以當他們出現在撒馬耳幹城下之時,戰旗鋪天蓋地,人馬如潮如海。

第二天,清晨時分,剛剛攻克訛答剌的察合台和窩闊台兄弟,率領著本部人馬也迅速趕來與成吉思汗會師。

站在撒馬耳幹城頭放眼望去,城下之敵仿佛超過沙粒和雨滴,他們將城池團團包圍,故意讓撒馬耳幹守軍看到蒙古軍隊人多馬壯,起到一個先聲奪人的威懾作用。其實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從各處擄掠來的俘虜,他們甘願做奴隸,聽從蒙古人的驅使,無償為他們賣命。

蒙古軍隊的盔甲耀眼生輝,他們的兵器寒光閃閃,令人生畏。成吉思汗此時正威風凜凜地立馬於帥旗之下,他的兩名愛子察合台和窩闊台伴隨其左右,其他戰將則在他們身後一字排開。

成吉思汗的諸將之中,一個蒙古打扮的漢族青年格外引人注目!他背掛長弓,相貌敦厚,雙目炯炯有神,一看便知是身諳中原武功的高手。他此時正立馬於蒙古名將者別身側,那麼這個神秘的漢族青年到底是誰呢?

撒馬耳幹象陣

這位神秘的漢族青年姓郭,但他並非金庸先生筆下的傳奇大俠郭靖。雖然曆史上確有郭靖其人,據《宋史·忠義傳四·郭靖》記載:郭靖是四川嘉陵江地區一個地方土豪的護衛隊首領。1207年因不願降金,於是含恨投嘉陵江而死。

那此時立馬於撒馬耳幹城下的又是何人呢?隻聽成吉思汗輕聲喚到“寶玉”。年輕人立刻催馬向前,來到成吉思汗近前翻身下馬,口稱大汗有何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