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內堡的勇士們唱起了訣別之歌:“為微不足道的原因而死,和為偉大的事業而死,滋味兩相同,我們都注定要死,不管老中青;沒有人能永遠活在世上!”磚石、滾木、弓箭用完了,他們就用內城百姓送來的開水和熱油繼續進行抵抗。蒙古軍進行的幾輪進攻,付出了很大代價,卻依舊毫無進展。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窩闊台下令停止進攻,改為長期圍困,等待內堡中的給養耗盡。
麵對著敵人的包圍,花剌子模的英雄們又發明出了一種自殺性進攻的方法:他們視死如歸,在跟自己訣別後,每次衝出50人,像雄獅一樣撲向敵陣,衝在前麵的士兵經常連人帶馬被密集的弓箭射成刺蝟,而接踵而至的士兵則帶傷衝入敵陣。他們用犧牲作為向真主的獻禮。
勇士們的身影,迅速淹沒在蒙古軍隊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是很快又有一隊勇士,踏著烈士的血跡,再次向蒙古兵陣撲去。他們的進攻猶如洶湧的波濤,一浪高過一浪。
英雄們的鮮血染紅了晚霞,凜冽的寒風吹拂著城內一草一木,肅殺之氣似乎要將所有生命凋零!
這種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戰術,讓蒙古軍傷亡慘重。殘酷的戰鬥進行了一個月,但終因彈盡糧絕,訛答剌最後還是被蒙古軍隊攻克。
亦納勒術帶領剩下來的勇士繼續進行巷戰,他們讓蒙古人每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幾乎內堡之內的每一個角落都在進行殘酷的廝殺,雙方士兵的屍體堆滿了大街小巷。
由於沒有人願意投降或被俘,最後僅剩下了亦納勒術和另外兩名將士,其餘守軍悉數戰死,他們為訛答剌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用完了最後一絲氣力。
窩闊台下令一定要活捉亦納勒術,這也給了亦納勒術孤注一擲的機會。他們被困於屋頂,但仍然頑強地進行戰鬥。僅剩的兩名將士也相繼戰死,當年不可一世的“海兒汗”,如今變成了孤獨的鬥士,他拚盡力氣反抗,兵器被打落了,他就揀起瓦片作為武器,瓦片用光了,他就赤手空拳和蒙古人拚命。但終因寡不敵眾,最後被蒙古兵生擒。
等待亦納勒術的將是悲慘的命運,不久成吉思汗在撒馬耳幹郊外的行宮闊克撒萊讓他(海兒汗)“飲下死亡之杯,穿上永生之服”,將熔化的銀液,灌進他的耳朵和眼睛,表示對貪財者的懲罰,為被殺害的商人報仇。
遭到蒙古人殘害的不僅隻有亦納勒術,數以萬計的訛答剌無辜百姓更是慘遭浩劫。
能夠帶走的財物被蒙古兵全部瓜分,不能拿走的,被他們一把火燒掉。蒙古軍隊拆除了訛答剌城所有的城牆,將整個城市徹底地夷為平地!隻有少數刀下餘生的工匠,被蒙古人擄掠而去,因為這些人是將來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必不可少的,他們會為蒙古軍隊製造出更多的先進武器。
隨著訛答剌城上空的硝煙散盡,這座錫爾河畔的曆史名城變成了一片廢墟。到處都是無人認領的屍骨,空氣中充滿了屍體發出來的腐爛發黴的味道。然而這僅僅是開始,天一破曉,這群蒙古部隊又呼嘯著殺向了另一座城市。
幸運之城
察合台和窩闊台在訛答剌遭到了頑強的抵抗,付出了慘重代價。而與此同時,成吉思汗率領直搗花剌子模中路的主力部隊,一路上卻勢如破竹,形同秋風掃落葉。成吉思汗的進攻目標是當時穆斯林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的不花剌。蒙古軍隊沿錫爾河東岸迅速前進,以出人意料的速度突然兵臨匝兒納黑城下,匝兒納黑是錫爾河左岸的一個堡寨,其廢墟在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境內的卡拉庫爾湖附近,是從訛答剌通往不花剌和撒馬耳幹的必經之路。
當匝兒納黑的居民看到戰騎堵塞四郊,馬隊揚起的塵土把天空變得漆黑如夜,便知道成吉思汗來了。他們惶恐萬狀躲進城堡,緊閉城門。
狡猾的成吉思汗沒有立即攻城,而是適時地送上了橄欖枝。他派了一名喚作答失蠻哈隻卜的伊斯蘭教徒為使,前往匝兒納黑城下勸說居民獻城投降。在答失蠻哈隻卜巧舌如簧的慫恿下,匝兒納黑的居民放棄了抵抗,就這樣成吉思汗的大隊人馬兵不血刃地開進了匝兒納黑城。
因為成吉思汗沒有對匝兒納黑屠城,所以後來匝兒納黑得名“忽都魯八裏”,意即“幸運之城”。
成吉思汗沒有在幸運城逗留,蒙古軍隊從當地人中找了一個突厥人做向導。向導帶領蒙古大軍走了一條人跡罕至的小路,使蒙古軍隊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下一個攻擊目標——納兒城。從此,這條由“幸運之城”通往納兒城的近路便被稱之為“汗之路”。
當蒙古大軍的前鋒部隊突然降臨到納兒城下時,納兒城中的居民根本沒有想到來的是蒙古軍隊,竟誤把他們當成了友好的商隊。直到蒙古軍隊橫刀立馬於城前,他們才恍然大悟,急忙將城門緊閉。
蒙古軍隊如法炮製,再一次向城內派遣了使者。經過談判,納兒城的居民以保全他們的性命為條件打開了城門。蒙古人進城將所有的財物洗劫一空,連同糧食也一同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