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史家之絕唱”(1)(2 / 2)

以上所說,可能會讓我們誤以為,凡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必定都是真實地發生過的事情。實際情形也不完全如此。我們說司馬遷能夠做到“直書其事”或者“直筆”,主要是說他對自己所記錄的事情不願意加以故意的隱瞞或篡改;是說他知道某事如何,就一定照著那樣子把它講述出來。他自己總結《史記》的寫作原則,叫作“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意思是把有關過去的種種傳說組織成一個係統,放在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裏重新講述,盡可能使這些來源不同、講述立場和講述角度不同的故事能夠互相補充、互相協調、互相映襯。有些傳說,例如天人感應、聖人的種種神異事跡之類,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可能真假摻雜,而在古時候卻長期被大多數人信以為真。司馬遷當然也做不到例外。他說舜六十一歲代堯踐位,統治天下三十九年,死於今天的湖南。古人對此老早已經提出過懷疑。他記載楚國王室的起源,說祖先中有一個人叫陸終,妻子“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上古的人是否做得到采用剖腹產來接生,已經十分可疑;至於一胎產六子,那就更加無法讓人相信了。可見司馬遷最多隻能做到“以信傳信,以疑傳疑”;要求他說的必得完全真實,那對他不是一種苛求嗎?

另一種情況是,《史記》講述的故事中,肯定加入了不少由講述者添加在裏麵的想象成分。我們都知道,劉邦陣營裏最會打仗的人是韓信。當劉邦被項羽射中胸口、接著又被楚軍圍困之時,韓信卻在項羽分封的齊國大打勝仗。因為自己差不多滅了齊國,韓信從前線送一封信給劉邦,要求劉邦封他一個“假齊王”(負責鎮守齊國的代理國王)。劉邦讀完這封信勃然大怒,罵道:“我被楚軍重重圍困在此地,從早到晚盼望你來救我。你卻隻想到要做什麼‘假齊王。’”坐在劉邦身邊的張良、陳平一聽急了,連忙在桌子底下踹了劉邦一腳,把嘴附到劉邦耳邊,輕聲對他說:“目前形勢對我們不利,韓信如果自立為王,你能禁止得了嗎?不如順水推舟,封他一個王,把他籠絡起來,使他不至於反叛。否則很可能會有麻煩。”劉邦一下子明白了,連忙接著前麵的話轉彎說:“大丈夫想做諸侯,就應當做真王,還要做假王幹什麼?”他立即派張良趕到韓信軍前,封他為“齊王”,同時調發韓信的援軍來解自己的圍。不消說,這個故事十分精彩。但是張良、陳平在桌子底下踩劉邦的腳,這是誰看見的?兩人貼著劉邦耳朵說的話,又是誰聽見的?在場的人們真正能看見的,至多也隻是張良和陳平與劉邦交頭接耳的情景而已,其他情節無非是講述者根據事態演變的邏輯線索補充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