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從耕讀龍門到走進長安(1)(2 / 2)

這樣一種經濟凋敝的局麵,逼得西漢前期的政府隻好采用“輕徭薄賦”的“無為”政策,好讓百姓“休養生息”,從極度貧苦和疲憊的狀況中喘過一口氣來。經過五六十年的恢複,形勢才逐漸有了轉機。國家變得富庶起來,國庫裏“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積累的錢幣因長期不使用,以致穿在錢孔中的繩索都腐爛了;官倉裏收來的穀子長期不消費,都一批一批地變成陳穀)。經濟的複蘇和發展,跟著帶來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全麵繁榮。它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一大批極其傑出的人物,不約而同地湧現到那時的曆史舞台上。其中有很多人直到今天仍是大名鼎鼎的。如文學家司馬相如,軍事家李廣、衛青,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外交家張騫,經學家董仲舒、孔安國,音樂家李延年,幽默大師東方朔等等。其中當然也包括我們正在講述的曆史學家司馬遷本人。所以,毫不誇張地說,公元前第二世紀的下半葉,真是一個星漢璀璨的時代。

如今,司馬遷可以在帝國的中心,親身見證這個星漢燦爛的時代了!

在司馬遷走進長安城的時候,那裏不但生活著上麵提到的那一大群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且在長安城的天子寶座上,恰巧坐著一個把自己的天才與平庸同時都發揮到極致的皇帝。他就是漢武帝劉徹。他比司馬遷大十六歲,在司馬遷六歲時登上皇位,在位凡五十四年(前140-前87),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少數幾個皇帝之一。

上麵已經說過,西漢長期奉行“無為而治”,“六十餘年,天下懷安”。武帝當朝時,國家越來越富足,社會關係也日趨複雜而活躍多變。這種情況,一方麵不允許政府繼續“無為”下去;另一方麵,現在要想有所作為,也有了物質和政治的基礎。這就為武帝變“無為”為“有為”,放開手去施展他在文治武功方麵的雄才大略,提供了一個再恰當不過的時機。

這是中國曆史上很少幾個大開邊功的時期。武帝朝在南麵平定了位於今廣東的南越政權。在西南,攻滅了雲貴高原上的滇國。於是就把西漢的南方疆域擴大到今天的中國邊界、甚至比它更南麵的地方。在北方,漢朝連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對匈奴戰爭,把匈奴驅逐到今天蒙古國境內的草原上。在西麵,為了聯合西域各國,實現“斷匈奴右臂”的戰略設想,武帝派張騫出使今中亞地區。由此,中國人第一次詳細地了解到河西走廊西端以外那個極其廣大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