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明英宗從瓦剌回來,就被軟禁在了南宮,一關就是七年。英宗名義上是太上皇,實際上卻沒有任何的自由。代宗給他的限製很多,不僅將南宮的大門上鎖並灌鉛,加派錦衣衛看守,而且日常的飲食、衣物都是從一個小窗戶遞送進去的。為防止南宮與外麵聯絡,甚至紙筆也極少供應。有個太監說南宮的樹木多,恐怕會有人越過高牆與英宗聯係,代宗於是命人將大樹砍伐掉。可以說,英宗就在驚恐與饑餓中度過了七年的軟禁生活。七年來,他常常徹夜不眠,對自己的弟弟充滿了仇恨。朱祁鎮天天都在心中祈禱,希望蒼天開眼,保佑他有朝一日重登皇位。如今機會來了,他怎能不欣喜萬分呢?
這邊,朱祁鈺病體有所好轉,於是眾大臣準備第二天上朝時與皇帝商議複立沂王朱見浚為太子之事。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兵部尚書於謙早早地就在殿內等候,不料朱祁鈺由於大病初愈,早上起床後不久就又睡著了。群臣沒有等到皇帝,於是相約明天早朝再來,誰知就在這天夜裏,一場政變悄悄地拉開了帷幕。
這場政變發生在故宮的奉天門(後改名為太和門),這裏是明代皇帝聽政的地方。上朝的時候,皇帝就在這裏聽取大臣們奏事並作出決策,這叫“禦門聽政”。奉天門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明朝政權的中心,所以占領了奉天門就相當於奪了政權。
事有湊巧。當時北邊傳來了瓦剌騷擾邊境的戰報,於是石亨借機以保護京城的安全為名調兵進城。這天夜裏,天上烏雲密布,伸手不見五指,徐有貞帶著眾人順利地進入了皇城,直奔南宮。然而,南宮宮門堅固異常,怎麼也打不開。這正是他們計劃中的第一個漏洞,但徐有貞卻胸有成竹地用一句話解決了難題:“不用叫門,把牆撞開就是了!”石亨就派人用巨木懸於繩上,數十人一齊舉木撞牆。不一會兒,他們破牆而入。
這時,太上皇朱祁鎮早已穿戴完畢,正獨坐在燈下,焦急地等待接駕。聽到動靜後,他便跑到院子裏呼喚石亨。眾人一見太上皇,慌忙下跪,齊聲說:“請陛下登位。”徐有貞指揮士兵用玉輦去抬太上皇,眾人簇擁著英宗直奔東華門。
東華門是宮城的大門,隻要進入東華門,到奉天殿敲響鍾鼓召集百官前來就萬事大吉了。然而,當他們到達東華門時,才發現了政變計劃的最大漏洞——他們進不了門:東華門守衛不開門,他們也沒鑰匙,沒南宮的門鑰匙可以把牆撞開,是因為南宮偏僻,就算把它拆掉也沒人理會,可東華門是大內重地,由專人看守,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引來侍衛。
愁眉苦臉的石亨看著徐有貞,他已無計可施,隻等著這位大哥說話,可這次徐有貞同樣保持了沉默,他雖聰明但卻不是阿裏巴巴,就算對著門喊一萬聲“芝麻開門”,門也不會開。
時間在流逝,眼看天就要亮了,如果再進不去,大家就會一起完蛋!在這最為關鍵的時刻,英宗突然大喊一聲:“我是太上皇,開門!”七年的屈辱、恐懼和等待,最終換來了這一聲怒吼。守門的兵士傻了眼,打開了門,眾人兵不血刃便進入了皇宮,向著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天殿而去,並將英宗扶上了寶座。
這時天色已經微亮,眾臣因為代宗事先說明今天要臨朝,都已經早早等在午門外,準備朝見。聽到鍾鼓齊鳴後,眾人按順序走入奉天門,但眼前的一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代宗朱祁鈺了,而是八年前的英宗皇帝朱祁鎮!群臣麵麵相覷,一時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正在眾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上皇複辟了!”眾朝臣見此,隻好跪倒山呼萬歲,英宗就這樣又重新登上皇位。此時代宗正在後宮梳洗,聽到這個消息後險些癱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經完了。
英宗於正月十七日正式複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南宮複辟”,又叫“奪門之變”。明英宗複辟後,改年號為天順。
【酷評】
老話說:“一國不容二主,一山不容二虎。”這話聽起來似乎很不寬容,卻確實很有道理。在曆史上,“太上皇”基本都是要被嚴密地軟禁起來的,稍有不慎,就會出現故事中的情景。今天的公司裏、單位裏,也不乏這種情況,同一個部門裏,做主的領導隻能有一個,如果有兩個領導,且實力相當,那麼他們可能會精誠合作,也有可能會相互拆台、暗鬥。為了避免內耗,就需要在製度上有所規定,比如明確各自的職責,下達各種考核指標等。
§§§第七節有一種龍卷風叫“劉瑾旋風”
東漢、唐末和明朝是宦官專權最猖狂的時期,號稱“立皇帝”的大太監劉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雖然隻當權五年,但排斥異己、陷害忠良的事情卻做得不比任何人少。
劉瑾本不姓劉,隻因依附上了一位姓劉的太監,才得以進入東宮,於是就把姓也改成了劉。早些年劉瑾獲得了一個機會去侍奉當時還是太子的朱厚照,他是個聰明人,牢牢地抓住了這個機會,使出渾身解數籠絡當時還隻有十多歲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