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明清那些事(2)(1 / 3)

朱棣剛開始並沒有生氣,還讓人為方孝孺設坐,並且自己起身來到方孝孺麵前,親自勸慰:“先生是何苦呢?我隻是想學周公那樣輔佐成王的。”方孝孺聽了冷笑,反問道:“成王現在在哪兒?”朱棣皺眉說:“自焚死了。”方孝孺接著問:“燕王為什麼不去保立成王的兒子呢?”朱棣急忙說:“國家大事都是依賴年長的人。”方孝孺目光逼視朱棣,又問:“那你為什麼不去立成王的弟弟登基呢?”朱棣不耐煩了,頗為生氣地說:“這些都是我的家事,先生就不需要過問了。”然後命令左右的侍衛強行把筆塞給方孝孺,說:“昭告天下的詔書,必須由先生親筆寫啊!”方孝孺立刻明白朱棣露出了真麵目,於是拿過筆,在詔書上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字,然後把筆扔在地上,一邊哭一邊罵道:“死就死了,但是詔書我是絕對不會寫的!”朱棣氣得渾身發抖,說:“難道你就不顧你的九族嗎?”方孝孺聽完氣憤地回答:“你就是滅我十族又能怎樣?”然後厲聲大罵。朱棣徹底被激怒,命人拿刀從他的嘴角直割到耳根旁邊,方孝孺當即便血流滿麵,但是仍然痛罵不止。朱棣氣急敗壞,厲聲說道:“你想死就立刻讓你死去,不過應該滅你十族!”

最終,朱棣將方孝孺處死,並滅了他十族,共達八百七十三人,行刑長達一周,入獄充軍流放的也有上千人。方孝孺死後,屍體被他的門人葬在聚寶門山上,其他姓方的人的屍體被他的義子收殮起來,投入井中,後人稱此井為義井。

【酷評】

方孝孺不能力挽狂瀾,卻最終用自己的氣節成就了千古美名,但也因此使得幾百人喪命。朱棣最終還是坐穩了江山,並成了少有的英明之主。方孝孺的犧牲,值得還是不值得,這真是應該坐下來認真討論的一件事。拋開方孝孺不談,方孝孺十族內的那些人是否願意為方孝孺的“大義”去死,恐怕很難說。或者說,方孝孺的十族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被方孝孺代表了,這些“被代表”的人臨死前可能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死。世界上有些人總喜歡不顧別人的感受,憑著自己的意誌來代表他人。從某個角度來說,方孝孺顯然沒有必要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激怒大權在握的朱棣,不想出仕,他完全可以不合作。明明知道朱姓皇帝嗜殺,又何苦置自己數百親友的生命於不顧呢?

§§§第四節有一道菜,叫“蒸王爺”

明朝有位王爺,曾跟隨成祖朱棣從北京一直殺到南京,立下赫赫戰功,後來又隨成祖皇帝北征,成為戰場上的常勝將軍,他就是仁宗的弟弟朱高煦。他是成祖朱棣的第二個兒子,母親是徐皇後。他十歲就被封為高陽郡王,雖然性格比較粗暴,不愛學習,不拘禮數,但是打仗卻是一把好手,曾多次深入戰陣,並救過朱棣的性命。

朱高煦是個電線杆子,身高足有一米八,矯捷善騎射,兩肋還有幾片“龍鱗”。每當夜晚,他就會注視著這牛皮癬,然後點點頭,覺得自己應該是“真龍天子”。

可惜,他不是。

雖然父親朱棣很喜歡他,但由於他不是長子,在諸多大臣的堅持下,朱棣隻好立了他的哥哥朱高熾為太子,而他則被封為漢王,藩地在雲南。

朱高煦即使睡覺的時候都看不上哥哥朱高熾。朱高熾身體一直不好,而且還是個瘸子,更是個大胖子。朱高煦始終在想這樣一個問題:我大明帝國如果有這樣一個皇帝,那真是老天瞎了眼。他的這種不服氣也表現在行動上,比如見到哥哥,並沒有應有的禮節,而且他還破壞規矩,死活不去雲南當什麼漢王。朱棣被搞得沒了辦法,隻好把他改封到今天的山東青州。這一次他去了,可他在青州不但沒有安安穩穩地過日子,相反還大搞陰謀活動,招兵買馬,暗聚力量。朱棣得知消息後非常惱怒,想把他削職為民,但是經過仁慈太子朱高熾的苦苦求情,朱棣最終決定把他轉封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縣),朱高煦這才老實了一陣子。

朱棣駕崩後,朱高熾登上了皇位,是為仁宗,但這個大胖子不久後就死掉了。朱高煦又開始覺得自己是真龍天子。仁宗病危時,想召回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朱高煦就想在半路上把太子幹掉。可惜的是,後來因為情報問題,他沒能及時得到朱瞻基路過山東的消息,結果朱瞻基在北京順利登上了皇位,是為明宣宗。

宣宗即位後,心裏很清楚自己有這樣一個混蛋叔叔在虎視眈眈自己的寶座,但朱瞻基是個好人,所以對於朱高煦很和善,基本上有求必應。但朱高煦卻得寸進尺,開始和他的黨羽在其封地樂安日夜不停地製造兵器,征召士兵。他還打開監獄,把死刑犯人也編入軍隊,並款待他們,使這些亡命之徒甘心為自己賣命。同時,他又招集附近州縣的地痞、流氓以及在逃的罪犯,編成軍隊;他還令人到周圍地區搶奪官府、百姓蓄養的馬匹,作為戰馬。

1426年八月,朱高煦自認為訓練出了一支天下無敵的軍隊,於是決定造反。同年九月,他宣布要向登基不久的宣宗皇帝革命。

宣宗皇帝聽到這個消息後,一時不敢相信,甚至覺得這可能是個謠言,所以派出了太監侯泰給朱高煦送去一封親筆書信。侯泰來到樂安,朱高煦揚著腦袋麵南背北,端坐在太師椅上,傲慢地對他說道:“我老爸中了讒言,削我護衛,遷我到樂安。我那個大胖子哥哥總想拿金銀財寶收買我。我是什麼樣的人,能被這點兒小錢打動?你回去跟我那侄子說,讓他親自來跟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