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也先明白,手裏的這個人已經不是皇帝了,但他還是要試著攻一下北京城。1449年十月,瓦剌軍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於謙派遣將領分別鎮守北京各城門,於謙本人守衛德勝門。於謙當眾宣布:“凡是守城將領,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臨陣,將不顧軍之者,立斬!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十月十一日,北京保衛戰開始。
也先本來認為北京城隻是個空架子,隻要兵臨城下,自然會不戰而勝。可當他來到北京城下才驚奇地發現,那些他認為不堪一擊的明軍已經嚴陣以待了。
也先從小到大打過幾百場仗,直覺告訴他這場仗將是一場硬碰硬的大戰,打起來肯定不輕鬆,但既然來了,總要嚐試一下。於是,他選擇了西直門作為攻擊目標。在他的命令下,上千名瓦剌士兵挾持著俘獲的百姓向西直門發動了試探性的進攻。於謙命令將領高禮、毛福壽帶兵迎敵,雙方在彰儀門土城的北麵展開激戰。結果明軍旗開得勝,殲滅敵軍幾百人,這極大地鼓舞了士氣。當天夜裏,於謙又派軍偷襲敵營,打死了許多瓦剌軍,奪回被搶去的百姓一千多人。
也先見硬碰硬不能取勝,便假裝向明朝求和,派人進北京城說:“你們的皇帝英宗來了,為什麼還不派人出來迎接?隻要你們派個大臣出來講和,我們就放回你們的皇帝。”
有人立即相信了,可於謙不相信這些鬼話。他對代宗說:“這完全是敵人的陰謀詭計,決不可信。現在除了堅決抵抗之外,別無他路可走。”
也失的小把戲被戳穿了,當即惱羞成怒。第二天,他就派出一萬多騎兵向德勝門進犯。於謙先是用計將敵人引入包圍圈,然後下令神機營用火槍向敵人射擊。瓦剌軍頓時亂成一團,因為他們大部分是騎兵,在民居之間根本無法從容行動。站在高處的神機營把他們當成了活靶子,從容地裝藥、瞄準、發射。瓦剌騎兵被打得精神分裂,瘋狂地揮舞著馬刀,卻找不到進攻目標。戰役結束後,瓦剌軍一萬多騎兵幾乎全軍覆沒,連也先的弟弟索羅也被打死了。
也先屢敗屢戰,居然又派軍隊進攻西直門。防守的都督孫鏜立即領兵迎戰,打死了敵軍先鋒。第二天,明軍乘勝發起攻擊,瓦剌軍倉皇逃走,西直門之戰又以也先的失敗而告終。
經過幾天的激烈戰鬥,瓦剌軍傷亡慘重。十五日夜裏,也先準備帶著明英宗和殘兵敗將向北逃走。也先可能還不知道,北京城可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地方。當天晚上,於謙讓明軍的大炮向也先的營地轟擊。頃刻間,瓦剌軍營陷入火海,士兵亂成一團。也先驚慌失措,拔刀出營準備組織抵抗,卻驚奇地發現眼前並沒有敵人,隻有不斷從天而降的“大球”。
仗既然打到這個地步,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瓦剌軍損失慘重,也先連夜帶兵離開了這片傷心之地。
至此,北京保衛戰結束,明朝完勝。
【酷評】
那些在危機時刻第一個站出來的人,無論如何都是英雄。但現實卻是,很少有人在危機時刻勇敢地站出來力挽狂瀾,這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有站出來後解決問題的智慧。英雄人物之所以偉大,也正在於此。古人說,有勇者未必有智,但智者必然是勇者。所以想要成為勇者,先要有智慧。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不斷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論工作多難、多苦、多複雜,都能勇敢地挺身而出,而且也能把事情辦成。
§§§第六節退休皇帝的不安分生活
在明代曆史上,有這麼一個皇帝:被俘後又被無條件放回來,下台後又靠政變重登皇帝寶座。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就是那位在於謙北京保衛戰中被也先當作人質、逃跑時都不忘帶著的倒黴皇帝。1450年八月,也先向明朝乞和,並答應釋放英宗。於謙顧全大局,勸代宗同意議和,並派人把英宗接回北京,住在皇城南宮,稱太上皇。
應該說代宗統治期間的政治是比較清明的,但是在處理明英宗的問題上,代宗還是太小心眼了:先是不願意接英宗回來,後來生米煮成熟飯了,又不願接受現實。在當初繼位的時候,明代宗立了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浚為太子,但等自己坐穩了皇位之後,又不願意太子是哥哥的兒子。於是,明代宗授意太監去賄賂當時的重要大臣,希望他們支持自己改立太子。朝臣不願公開反對皇帝,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景泰三年,太子朱見浚被廢為沂王,明代宗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可惜這個太子很短命,不久就死去了。
此後,明代宗求子心切,天天和妃子們雲雨,卻一無所獲,反而把自己的身體給搞垮了。於是,有一夥人就開始打上英宗的主意了,其主要成員有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王驥、都督張、左都禦史楊善,主謀則是曾主張南遷的徐有貞。他們密謀幫助英宗複辟,希望成功後能夠飛黃騰達。這幾個人經過詳細謀劃,決定在正月十六(1457年)晚上動手,並派人通知了明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