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宋風雲(4)(3 / 3)

§§§第十節戰鬥英雄嶽飛之死

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北宋滅亡。宋徽宗、宋欽宗及趙家宗室被金軍擄走。但是康王趙構比較幸運,逃過了劫難,加上他手握兵權,五月份,在眾人的擁護下,他在南京即位(後遷都臨安),這就是宋高宗,因為在南方建都,曆史上稱之為南宋。南宋建立初期,宋高宗主張收複失地,啟用了大批的主戰將領,其中就有嶽飛。

嶽飛是河南湯陰人,從小愛看書,並熟讀《左氏春秋》、《孫子兵法》等書,對軍事鑽研甚深。當時金軍不斷侵犯中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老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嶽飛立誌報效國家、誓抗金軍,於是他就請求母親在他的背上刻了四個大字“精忠報國”,以表示他保家衛國的決心。他十八歲從軍,英勇善戰,很快成為一名優秀的將領。他幫助南宋鎮壓了多次農民起義,並收複大量失地,因此被趙構重用。

金國見趙構建立南宋,可能是後悔沒有斬草除根,於是就派兵南下,企圖打垮剛剛建立的南宋政權,順便擴張自己的勢力,多撈一些好處。宋高宗此時還比較振作,派嶽飛北去抗金。嶽飛不負眾望,盡管南宋處於弱兵殘將的狀態,他還是訓練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嶽家軍”,這支軍隊不但能與金兵持久抗衡,而且有望收複北宋所有失去的領土。他曾經以五百騎兵大敗金軍十萬,因此令金兵聞風喪膽,望風而逃。當時民間都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嶽飛時刻掛念國家的安危,他的部下曾經問他:“將軍,天下什麼時候才能太平啊?”嶽飛歎了一口氣,說:“文臣不愛錢財,武臣不怕犧牲,天下就能太平了。”

正當嶽飛在前線抗金殺敵時,朝廷裏出了一位“深明大義”的宰相,那就是秦檜。秦檜主張和議,並且私下和金國大將兀術相通,一心想勸降宋高宗。在宰相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宋高宗忘了靖康之恥,產生了苟且偷安的念頭,也向金國表示要議和,但是金國的條件是殺了嶽飛。為了實現和談條件,於是秦檜開始構陷嶽飛。他在高宗麵前常進讒言,說什麼要以國家大局和社稷長久為重、嶽飛有野心等,終於說動了宋高宗。於是由宋高宗、秦檜聯合編導的曆史悲劇上演了: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在前線為國拚殺的嶽飛父子。嶽飛明白這次回去意味著什麼,不禁淚流滿麵地說:“十年的努力,毀於一旦啊!”

嶽飛在第十二道金牌送來的時候,決定回到臨安(杭州),於是就開始往南方趕。走到半路,見一位和尚在大樹下,說要拜見嶽飛將軍。嶽飛就走到樹下,和尚施禮後,說:“老衲乃道月禪師,特在此等待將軍。”嶽飛還禮,說:“有勞高僧了。”和尚說:“當今朝廷佞臣當道,將軍這次回臨安必是凶多吉少,望將軍三思!”嶽飛立刻明白他的意思,但還是說道:“我嶽飛忠心為國,丹心赤誠,相信朝廷必然會明白我的苦心的。”和尚聽後,仍是極力勸說。嶽飛說:“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效忠於朝廷,就要服從皇上的安排,如果我現在違抗聖旨,那嶽家軍的忠義何在?”嶽飛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沒有聽從道月禪師的勸告,仍隨欽差回到了臨安。臨走前,道月禪師留給他一首詩:“風波亭下水滔滔,千萬堅心把舵牢。隻恐同行人意歹,將身推落在深濤。”

嶽飛回臨安後,馬上被以違背君命的罪名關押起來。一開始,秦檜命令大臣何鑄審理。何鑄質問嶽飛為什麼抗旨不尊。嶽飛說:“大敵當前,形勢十萬火急,黎民百姓備受煎熬,我們怎能棄之不顧?我一直想不通皇上為何急速將我召回!”何鑄接著問:“嶽飛,你獨領嶽家軍,是不是想叛亂造反?”嶽飛立刻憤怒了,說道:“我嶽飛一片忠心,天地可鑒!”說完他撕破了自己的衣服,把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給何鑄看。何鑄立刻被嶽飛的忠義感動,知道他是冤枉的,於是便把詳情報告給秦檜。秦檜見自己的陰謀未得逞,於是便找了另外一個大臣審理嶽飛案。此人和嶽飛是政敵,於是嚴刑逼供,盡力尋找嶽飛造反的證據,但是還是沒有任何收獲。

後來嶽飛知道自己被關的監獄中有一個叫風波亭的亭子,忽然想到了道月禪師給自己的詩,明白了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的忠義並不能挽救天數已盡的宋朝,於是便泰然麵對,不憂不懼。

樞密使韓世忠知道此事後,十分氣憤,於是找到秦檜,追問嶽飛謀反的證據。誰知秦檜卻說:“嶽飛的兒子嶽雲給大將張憲的信雖然沒得到證實,但這件事是‘莫須有’。”韓世忠氣憤地說:“區區‘莫須有’三個字,怎能讓天下的人們服氣呢?三個字就能治一個愛國將軍的罪嗎?”秦檜啞口無言,但因此心中十分嫉恨韓世忠。

最後,秦檜還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殺害了嶽飛父子,一代忠良就這樣冤死。嶽飛死的時候,剛剛三十九歲,正值壯年,家無餘財。百姓聽說嶽飛的死訊,都悲痛不已。

【酷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