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個故事也從一個方麵說明,當時的和尚十分囂張。他們仗著朝廷的支持,就在外麵做一些非法的事情,就像這幾個做騙人的勾當,也實在是可恨。武宗的時候,有一個和尚趾高氣揚地跑去跟武宗說,他會做一種獨門兵器——劍輪。劍輪具體是什麼東西沒人知道,但據他說打起仗來威力無窮,會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武宗當然想知道這獨門兵器到底長什麼樣,於是便給了他一大筆錢,讓他試做。可惜半年多了,他什麼也沒做出來。武宗就感覺自己上當受騙了,失望加生氣,就把那個和尚殺了。
後來的很多事讓武宗越來越討厭僧人了。再加上他寵愛道士,妄圖長生,而且大量僧侶的存在讓國家失去了很多稅收,這也讓他心裏憋得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鬱悶。於是他決定滅佛,這與李德裕想法一致,而佛教的劫難便開始了。
從會昌二年(842年)十月起,武宗正式拉開滅佛的序幕。
武宗和李德裕當然不傻,他們深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道理,於是采取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逐級推進的方法。
先是武宗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僧侶必須還俗,並且沒收他們的所有財產。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大家都沒話說。然後他又下令限製每個佛寺的僧侶人數,不得私自剃度,限製僧侶蓄養奴婢的數量。經過武宗的“精兵簡政”後,果然很有效果:僧侶的數量被控製住了,而且隻可能減少而不再可能增加;另外不能隨意蓄養奴婢的禁令也讓僧侶們很不爽,他們實在忍受不了沒有丫鬟小廝侍候的生活,於是就紛紛回家娶個老婆過日子去了。結果,這兩個法令下發之後,僧侶的數量急劇減少。
兩年後,也就是會昌四年,武宗覺得老百姓和有些官員還是對佛教很感興趣,心裏又開始鬱悶了。李德裕提醒武宗,滅佛的關鍵還在於從人們的內心祛除佛教,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莫過於百姓對於佛牙、佛骨的供奉,當年憲宗那一次聲勢浩大的迎佛骨活動正是最好的證明。
武宗恍然大悟,他對那些所謂的佛骨、佛牙不感興趣,並且那些還關係到人們對佛教的信仰,於是便規定,不許再供奉佛牙。當時在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寺、終南山五台寺、鳳翔府法門寺供有佛指骨,武宗下旨嚴禁供養和瞻仰,如有送一錢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這些地方受一錢施舍的,背杖二十。
後來,武宗眼見佛教勢力越來越弱了,同時中央也很需要用錢,就決定給佛寺以最後一擊。他下令僧侶四十歲以下的全部還俗,後來覺得四十歲還很年輕,便改為五十歲,最後還是覺得不過癮,幹脆五十歲以上的如果沒有官方度牒也要還俗,就連天竺和日本來的求法僧人也被強迫還俗。這樣大批和尚就被活生生地改為平民,不管你是真心向佛,還是虛情假意,總之武宗的意思就是不能出家做和尚了,因為這個社會不需要和尚了。
和尚們都還俗了,即使剩下幾個也是年近暮年,仿佛秋後的螞蚱,時間不長了,自己的飲食起居都成問題。為了讓他們互相有個照應,武宗下令裁並天下佛寺。每個州隻能留一座寺廟,如果寺院破落不堪,就全部廢毀。長安和洛陽開始時允許保留十座寺廟,每寺留十人。後來又規定各留兩寺,每寺留三十人。
這一下,天下一共拆除了四千六百餘所寺廟,二十六萬多僧侶還俗。
沒了寺廟,沒了和尚,那麼僧侶名下的奴婢就獲得了解放,寺廟名下的田產則堂而皇之地成為國家的財產。這樣一來,國家憑空多出了膏腴之田幾百萬頃,新增幾十萬納稅人口。
會昌五年(845年)秋天,在吃進不少道士奉獻的“金丹”後,武宗皇帝的身體卻一天比一天差勁,不僅上朝次數急劇減少,連出外打獵遊玩也很罕見。武宗如此不舒服,道士們還紛紛進賀,說:“陛下如今體內小恙,是仙丹產生了功效,正在換骨過程中,不久即可成為萬歲仙體。”為了能使名字更符合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武宗皇帝改名為李炎,即取火能生土之意。結果“土”未生成,武宗皇帝倒是入了土。
之後,唐宣宗即位,這個皇帝就不像武宗那麼偏頗,又下詔恢複天下佛寺,滅佛運動就此結束。
【酷評】
唐武宗為什麼要滅佛?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朝廷沒有錢,而寺廟裏有,說白了是財富之爭。所以說,財富有時也是一種負擔。人們追逐財富、擁有財富,目的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但很多時候人們卻本末倒置,為了追求財富而損害了健康、家庭乃至個人的良心。損害了健康,結果就是人死了,錢沒花完;損害了家庭,結果就是人活著卻不快樂;損害了個人的良心,結果就是人活著卻被人鄙視……對待財富,要有一顆健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