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第七編 陰陽家智慧(7)(3 / 3)

在魏晉至南北朝時,趙公明在道教中並不是什麼財神,實際上是冥神、瘟神一類,所以隋唐以後,又把他當做五瘟神之一。但到了明小說《封神演義》中則變成一尊財神爺了。近代奉他為財神,應該是始於此時。

張天師

張天師,即東漢五鬥米道的創始人張陵,道教徒稱之為張道陵。

東漢出現的早期道教起初分為兩支,一支是曾被後來的張角兄弟利用來組織黃巾起義的太平道,起義失敗後,太平道也瓦解了;一支為豐縣人張陵在蜀郡所創的五鬥米道,以後曆世相傳,成為道教的正宗,張陵也就被推崇為道教的祖師,得到神化。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張陵已經被尊為天師了,並且越來越玄,說他是白日升天的仙人。金元以來,道教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北方出現全真道,張陵的地位也就越發高了。天師之號,乃道教自封。

龍王

龍王本應歸於動物神,但在演變過程中,它逐漸地與動物脫離開來,成為主宰人間的神,其數量也越來越多,幾乎占據了江、河、湖、海之神的地盤。

它的演變過程很清晰,《雲麓漫鈔》曰:“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釋氏書入,中土有龍王之說,而河伯無聞矣。”意思是說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水神是隻有河伯而沒有龍王的,但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就隻有龍王而沒有河伯了。看來,龍王是受佛教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神。龍本是中國古人自己幻想出來的動物神,後來逐漸成為民族的象征性的崇拜物,因而它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有相當的地位,後來成為象征祥瑞的“四靈”(麟、鳳、龜、龍)之一,每當有龍出現,就是最大的吉兆或是真命天子出現的象征。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龍具有降雨的神性,如《山海經》中的應龍和燭龍。到了後來,龍能化身為天子,又成為古代帝王的象征。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神雖有種種神性,卻並無守土之責。唐宋以後,道教吸取龍王信仰,稱有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把龍王分到了各個海域和河流湖泊,並賦予了它主宰降雨的神力,於是中國到處都有龍王廟,其數量和影響力與城隍廟、土地廟不相上下,而其在民間似乎主要是在旱災時祈雨所用。

閻王

也稱閻羅王、魔王,是佛教之地獄王,經過了中國民間和道教的改造以後,它變成了中國民間最知名的陰司之王、地獄的主宰。

閻羅乃古梵語的音譯,其原來的意思為古印度神話中之陰間主宰。後來根據佛教的地獄輪回說,人們把他封為地獄王。他不僅主宰地獄世界,而且與人世的吉凶禍福也多有關係,尤其能主宰人壽數的長短,因此,人們對他始終懷有敬畏和恐懼的態度。

關聖帝君

簡稱關帝,俗稱關公,在中國曆史上實有其人。由於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中國人幾乎沒有不知道關羽的。關羽死後被封為王,後來被奉為帝,到了清朝,則晉升到了聖的最高點。他之所以被層層加封,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曆代統治者要提倡其忠,而普通的百姓則仰慕其義。

自魏迄唐,他在民間影響不是很大;自宋以後,他平步青雲。北宋末年,始封為公;元乃封王;明初複為侯;至明中葉及清代,則為關聖帝君。民間對他可謂既十分普遍地崇拜又真誠地尊重,甚至使他成為人神之首,與文聖孔子齊肩而為武聖。更有意思的是,民間各行各業莫不對其頂禮膜拜,並爭相把他聘請為自己的行業神。

八仙

與其他神靈不同的是,八仙是一群十分受人們歡迎的群體。現在人們熟知的道教八仙是指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他們的故事傳說經曆了一個很複雜的曆史過程,到了元代的戲曲中才彙攏到一起,人選也不是一下就定好的,元代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嶽陽樓》中就沒有何仙姑,明代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中的八仙沒有張果老、何仙姑。直到明代的《八仙出處東遊記》才確定了八仙的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