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第六編 兵家智慧(5)(1 / 3)

在路上,二人私語道:“樊噲本是陛下的故人,積功甚多,又是呂後的妹夫,事關皇親貴戚。主上不知聽了何人讒言,盛怒之下,欲斬樊噲,難免事畢後悔。我們最好權宜行事,將樊噲擒住後押往京師,請主上親自發落。”二人議好後,星夜趕往燕,行至距樊噲軍營幾裏處停下,築好壇,派人持節往召樊噲。此時,樊噲正欲發兵追趕盧綰,聽說漢使來召,隻得隨使來到壇前,跪地聽詔。陳平登壇宣敕,才讀到一半,突有武士數人,從壇下竄出,乘樊噲不備,將其擒獲。樊噲正要掙紮,陳平忙從壇上走下,向樊噲低言數語,樊噲方服綁。二人見目的達到,周勃自去統軍,陳平押著樊噲,趕往長安。

陳平押解樊噲,故意緩緩而行。這一天,正在走路,忽然聽到劉邦駕崩的消息,陳平怕呂後、呂須牽怒自己,就令車馬慢慢行進,自己打馬先行,匆匆入都,直奔宮中,在劉邦靈前跪下,邊拜邊哭。呂後見陳平已回,忙問樊噲情況。陳平道:“臣奉命往斬樊噲,因念噲有大功,不敢加刑,現已押解來京,聽候發落。”呂後聽後,方轉憂為喜,令陳平下去休息。陳平因怕有人進讒言,固請留在宮中,充當宿衛。呂後見陳平辦事有心,當即拜其為郎中令,叫他傅相嗣君。至此,陳平才放下心來,起身謝恩,告辭而出。數日之後,樊噲到都,呂後詔令,赦其無罪,複其爵邑。

陳平可謂八麵玲瓏,他不是虎口拔牙,而是在虎口中保全自己。這說起來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找不出幾人!

(參見《史記》、《漢書》等)

5.何謂背水一戰

千百年來,人們都以為韓信曾經背水一戰,這實在是一個千古誤解!

四年的楚、漢相爭,有過許多著名的乃至傳奇式的戰役,其中韓信平定趙國的戰役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應該說,這個戰役即使在人類戰爭史上也是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的。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奉漢王劉邦之命,與張耳率領數萬人馬往東進攻趙國。趙王歇和趙相陳餘得知漢軍來攻,在漢軍必經之路井陘口(太行山八隘之一,今河北井陘縣北井陘山的井陘關)調集了二十萬大軍,想憑借有利地形,與漢軍決戰。張耳和陳餘原是非常好的朋友,曾經結為刎頸之交,但後來各為其主,反目成仇。所以,兩人對彼此的性格都十分了解。

趙廣武君李左車是個非常有見識的人,他向陳餘獻計說:“聽說韓信渡過黃河,虜魏王,擒夏說,現又引軍千裏來攻打趙國,其鋒難以抵擋。俗話說‘千裏缺糧,士有饑色’,今井陘之道,車不能並行,騎不能成列,漢軍前來,糧草必在後麵。臣願請三萬精兵,從小路斷其輜重;君憑借地勢,堅守不出。如此,漢軍前不能戰,後無退路,軍無糧草,不出十日,漢軍必敗。”陳餘聽後,以仁義之師不用詐謀為由,拒絕采取用李左車之計。

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這的確是一著非常厲害的殺手鐧,如果真的采用了這個策略,韓信的處境將是極其危險的。韓信在打敗陳餘以後,曾經十分恭敬地向李左車請教有關的戰事,並虛心地采納了他的建議。

韓信聽說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之計,這才放下心來,率領人馬直抵距井陘口三十裏處紮下大營。半夜時分,韓信開始調兵遣將,他令一將領率兩千輕騎,人手一麵旗幟,乘夜色從小路隱於井陘口左右。

韓信告誡他們說:“趙軍見我軍撤走,必然要追趕。那時你們就火速占領趙軍的城堡,拔掉趙旗,插上我們的漢旗。”安排妥當以後,韓信拔營而進,直逼井陘口。這時,天已微明,韓信又傳下命令,激勵士氣,他叫將士暫以幹糧充饑,待今日打敗趙軍後,再營灶做早飯(“滅此朝食”)。他又派出一將,領精兵一萬餘人,渡過抵水,背水列陣。

韓信既不給士兵飽食,又背靠河流列陣,這是兵法上所從來沒有的,也是兵家之大忌,以常理度之,這種自絕退路的做法,也是不能理解的。

趙國的將領見後,不禁暗自發笑,對韓信這位赫赫有名的大將到底有多大的本領開始懷疑,就是漢軍對如此列陣也疑惑不解,但都知韓信向來用兵如神,雖心中不解,也不敢多問。天色已經大亮,韓信與張耳也渡過抵水,準備出戰。

韓信對張耳說:“趙軍占據了有利地勢,如不見我大將旗鼓,隻是看見這一小股軍隊,是一定不肯應戰的。”於是,令人樹起大將旗鼓,並與張耳領一支人馬,殺向井陘關口。陳餘見韓信親自領兵出戰,又見漢軍人少,就有恃無恐,下令打開關口,領兵殺出。

兩軍混戰多時,各有死傷,很難分出勝負。顯然,如果再打下去,對漢軍是十分不利的。韓信也正是利用了敵軍的這種心理,想引誘敵人出關。他見時機已到,命令漢軍丟棄旗鼓、兵器,緩緩後退。趙軍見漢軍兵敗後退,衣甲器杖丟得各處都是,紛紛爭搶,以作為憑據,戰後請功求賞。這樣一來,留守關上的趙軍將士,看到別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戰功,也不禁心動,便按捺不住,躍出營門,搶奪漢軍所拋棄的物品。

正在這時,一聲炮響,埋伏在關口附近的漢軍突然殺出,趙軍本來留在關上的軍隊就不多,再加上他們已經打開了關口,猝不及防,趙軍就亂了手腳。漢軍很快攻進營寨,殺散趙軍,占領了井陘關口,將趙軍旗幟拔掉,插上了漢軍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