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2 / 3)

二、和諧的境界

和不是一團和氣,不是我附和你、你附和我,不是你

我他之間無差別。

鬥爭的目的是獲得生存的條件,鬥爭的最高理想是和諧共生。

生存的鬥爭有時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有時是你活我也活的鬥爭。而你也活我也活且你也活得好我也活得好的鬥爭,是最美好的結局,是鬥爭最高的境界。

損害他人、剝奪他人的生存條件是一種鬥爭方式,是人類早期的、低級的、野蠻的鬥爭方式;不侵犯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存條件也是一種鬥爭方式,是人類現代的、中級的、文明的鬥爭 方式;與他人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改變生存條件,共享生存條件,是人類未來的、先進的、高級的鬥爭方式,這就是和諧的境界。人類生存鬥爭的軌跡大體按照這樣的方式有序運行著。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51第二章

《左傳?襄公》寫道: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諧、社會和諧。和諧是指對自然和人類社會變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是人們所追 求的美好事物和處事的價值觀、方法論。和諧社會是指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和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即“形成全體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一個人類非常美好的 目標,但這個目標始終難以實現。

和的意思是:溫和,謙和,和緩;和諧,協調;結束戰爭或爭執;古樂器名;古代車上的鈴鐺;古時軍隊的營門;棺材兩頭的板;數學名詞;帶(如和衣而臥);跟,與;同;連;指日 本;姓。諧的意思是:調和;合;詼諧。

“和”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和”與忠、義、禮構成了中國人處事的四大原則。三千多年前,中國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將“和”引申 到哲學理念的範疇、闡發其玄思哲理。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認為:“萬物各以其和以生。”古代聖賢先哲們都將和、和諧、謙和 、團結,視為相依相存、同和同榮的萬象,並且滲透到與人有關的各類事物體係中。中國人做事、為人曆來追求“和為貴,仁為本”。什麼是“和為貴,仁為本”呢?這裏的“和”就是中和 ,中庸之道。

和為貴,諧為美。和諧美是美的最高境界。這種和諧體現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彙在環境中,就造就了環境的美。從字麵理解“和諧”二字,和 :禾字加一口,禾即糧食也,意思就是人要有口飯吃;諧”中的“訁”意思就是人人都要、都能說話,052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簡單地說,“和諧”就是有飯吃,有話說。

和諧是指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條件下的辯證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互適應、相互配合,互惠互利形成的一種均衡發展狀態。和諧是動態的、多樣的、差異的、矛盾中的和諧,不是靜止 的、單一的、無差別的、無矛盾的和諧。

和不是一團和氣,不是我附和你、你附和我,不是你我他之間無差別。一團和氣,不講原則的老好人,是崇尚中庸的孔老先生也十分反對的,他稱之為“鄉原”(“原”同“願”,亦作 “鄉願”),這位“大成至聖先師”說:“鄉原,德之賊也。”意思是,老好人就是對道德進行傷害。如果全社會都是老好人,這個社會不就完了嗎。可悲的是,中國社會老好人太多,世故 圓滑的人太多,講原則、講公正的人太少。平時表現不出來,好像都挺講原則,都有英雄氣概,但一到關鍵時候就暴露出中國人的劣根性,像泥鰍一樣鑽到水裏泥裏不見蹤影。

中國古代將“和諧”理念表達為“和而不同”,即具有差異性的不同事物的結合、統一、共存。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是和諧而不會盲目附和,小人隻是 盲目附和而不會和諧。

和諧不是鬥爭的源頭,而是鬥爭的結果。事物在波浪起伏的運動中,經過鬥爭而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爾後,又出現了新的波浪起伏,再經過鬥爭,達到新的平衡,事物總是這樣波浪式 前進,波浪式的起伏是絕對的,而和諧是相對的。

在自然界,物種之間的弱肉強食是上天的選擇,是自然法則,而正是物種之間的鬥爭構成了自然界的和諧,沒有物種之間的鬥爭就沒有自然界的和諧。在自然界,物種之間除了競爭關係 之外,還有一種和諧相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53第二章

處的關係,即“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關係,這也是自然界生存法則之一。“弱肉強食”的競爭法則和“老死不相往來”的和諧法則構成了自然界物種的金字塔,處在金字塔最底 層的是那些數量眾多的小魚小蝦小花小草,站在最頂峰的是萬物之靈長的人。

與自然界完全一樣,社會環境同樣存在著“弱肉強食”的法則,高智慧的、擁有權力的、擁有財富的人,統治著低智慧的、沒有權力的、貧窮的人,智慧、權力、財富決定了一個人在社 會環境中的位置或層次,這是社會環境的法則。

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弱肉強食”是物種包括人類運動的主流、主要矛盾、主要形式,而“老死不相往來”隻是支流、次要矛盾、次要形式。恩格斯說:“無論曆史的結局如何,人 們總是通過每一個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曆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願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這是曆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頁)這種合力並不是意誌和力量的簡單相加,而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誌和力量的相互衝突、相互牽製、相互抵消中產生出來的。

正是無數個體之間的鬥爭、不平衡,構成了整體的和諧與平衡;而個體之間的和諧、平衡,將造成整體的鬥爭、不平衡,最終導致整體的瓦解、毀滅。不僅自然環境如此、社會環境如此 ,在無生命的音樂和建築等領域同樣如此。音符、音節高低和長短不規則,構成了一首優美的音樂。材料的高低、大小、樣式和色彩的不同,構成了一幢漂亮的建築,而眾多這樣不同的建築 構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

有一個蘋果,5個人去爭搶,5個人都想得到、都想獨占。如果都054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想獨占,勢必發生一場惡鬥。一開始,這種鬥爭是免不了的,但鬥爭了一段之後發現,這樣鬥下去,大家都頭破血流,也許最後的一個勝利者或幸運者得到了,也許誰也得不到,因為蘋果 在你爭我奪中被打爛了,或者5個人在爭搶中都戰死了。為了每個人都能分到一塊蘋果,又可以避免流血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5個人協商,決定如何分配蘋果。由於眾人的鬥爭,最後達成了 共識,這個共識的結局就是和諧的境界。

有一頭野豬,5個人發現了,5個人都想得到,但他們發現,任憑其中的任何一個人單獨去捕獲,都捕獲不到,甚至會被野豬殺死。為了5個人都能得到野豬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是5個人 分工合作,有的人拿石頭,有的人拿弓箭,有的人引逗,有的人追擊,然後根據貢獻大小分配野豬。在分工和分配成果的過程中,必然有一個人負責提出主意和

如果不理解協作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我們不妨看看早期我們祖先在

非洲大地上圍獵大象時的情景,麵對凶猛獸類的齊心圍獵,是我們現在各種

人與人合作共贏模式最初的表現形式。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55第二章

對結果的仲裁,而這個人肯定不是一開始自然形成的,而是在與其他4個人的體力和智力的較量中脫穎而出的。正是此人的主意和仲裁,使5個人捕獲到並分享到野豬,這也是一種和諧的境界 。

現代社會,國家治理趨向透明,民眾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如何處理國家內部、國家與集團、集體與個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矛盾衝突,領導者和民眾都要樹立一個觀念:減少權 力來分配和解決利益、權益、責任的矛盾衝突,提高以協商、談判、約定來分配和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現代人與他人鬥爭的方式不是手拿刀槍、利器,不是語言和肢體衝突,應該摒棄一切 暴力。現代人的鬥爭方式是,要學習、掌握和運用談判、協商、妥協等溝通能力和技巧來解決矛盾衝突。我們倡導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國與國之間,名譽、利益、尊嚴等一 切的矛盾衝突都應通過溝通來化解,通過談判、協商、妥協來實現互惠互利、共贏多贏,共同發展。

一個現代人必須是一個去暴力化的人,一個能夠和擅於溝通交流的人,一個能夠坐下來談判、協商的人,一個知道妥協、退讓的人。隻有人人如此,社會才能真正和諧。

05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三、善惡之分

婦人之仁不能成就一個人的偉業。所謂婦人之仁,就是對眼前的一人

一事動惻隱之心,對一兵一卒動惻隱之心;見一人困苦而傷悲,見一花折

枝而落淚,感情被局部的苦痛左右。

人類的一切鬥爭都可以分為善的鬥爭和惡的鬥爭。

我們把那些出自生命本能的鬥爭稱之為善的鬥爭,生命本能的鬥爭是指那些應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挑戰的鬥爭,是出於保護自己生命、生存的鬥爭。而那些危害人生命的鬥爭都是惡的 鬥爭,其目的是危害人的生命或間接危害人的生命。

善之者為善,惡之者為惡。善的人做事的出發點是出於善,盡管其結果可能不好甚至壞,但其出發點和行為本身是善的,所以稱之為善。惡的人做事的出發點是出於惡,盡管其結果可能 不惡甚至好,但其出發點和行為本身是惡的,所以稱之為惡。

善的鬥爭有小善的鬥爭與大善的鬥爭之分,惡的鬥爭同樣有大小之分。所謂小善與大善的鬥爭是就善的鬥爭影響的範圍和力量的大小而言,小惡與大惡的鬥爭也是指影響的範圍和力量的 大小。我們把那些隻影響到家人或身邊有限的人的善的鬥爭或惡的鬥爭稱之為小善的鬥爭或小惡的鬥爭,而那些影響到眾人和未來的善的鬥爭或惡的鬥爭稱之為大善的鬥爭或大惡的鬥爭。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57第二章

善的鬥爭與惡的鬥爭又有純與不純之分。我們把善的出發點、善的行為、善的結果的統一稱之為純善的鬥爭,而隻有善的出發點和善的行為但沒有善的結果的鬥爭是不純的善的鬥爭。同 樣,惡的鬥爭也是如此。善的鬥爭的出發點和行為是統一的,善的出發點必然產生善的行為,正如惡的出發點必然產生惡的行為一樣。這好比是路,一條是通向光明的路,一條是通向黑暗的 路,在選擇出發點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自己的行動是在光明中行走還是在黑暗中行走。

那些基於善的出發點而采取了惡的行為的鬥爭是偽善的鬥爭,而那些基於惡的出發點采取了善的行為的鬥爭也是偽惡的鬥爭。高舉友善的旗幟、滿口的仁義道德,幹的卻是卑鄙、陰險、 邪惡的勾當,這種偽善對於不知情的人來說,對於容易受蒙蔽的大眾來說,具有極大的欺騙性。一個企圖殺人越貨的人,由於出現了意外情況,被迫中止了犯罪行為,這時發生了一起搶劫事 件,這個人英勇地抓住了搶劫嫌疑人,這個人因此被稱之為見義勇為的好人。這個人真的是好人嗎,就其真實性、本質而言,這個人是偽好人。

小善的鬥爭、小惡的鬥爭與大善的鬥爭、大惡的鬥爭既可分離又可統一,並且可以互相轉化。行小善,也可以同時行大善,亦可以同時行小惡、行大惡;行小惡,也可以行大惡,亦可以 行小善、行大善;行大善,同時行大惡,反之亦然。現實中的每一個人必是這十種人之中的一種,不管是黎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莫不如此,所不同的隻是善惡的純度不同、比例不同而已 。

凡是常人、黎民百姓,多是行小善、行小惡;凡是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多是行大善、行大惡,所謂竊鉤者為盜,竊國者為侯。士兵在戰場上隻058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能殺死幾個人、十幾個人,而將軍指揮一場戰爭可以殺死成千上萬的人。

現實的人一手拿著善的武器,一手拿著惡的武器,是既善且惡的人,既是魔鬼又是天使,是善和惡奇妙結合的混合體,天下沒有純善純惡的人。采取純善的鬥爭,做一個純善的人,隻是 人類的理想追求。

為了善而采取的鬥爭是善的鬥爭,為了消滅惡而采取的鬥爭是不是善的鬥爭?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製止他人犯罪是善的鬥爭,而當製止行為造成了被製止方的人身權益受到損害時,製 止者的行為便變成了惡的鬥爭。正當的防衛是善的鬥爭,而當防衛過度造成對方受到傷害時,善的鬥爭就變成了惡的鬥爭。推翻沒落腐朽王朝的鬥爭是善的鬥爭,但過度的暴行會使戰爭的性 質變得善惡難辨。

善的鬥爭可以高舉善的旗幟,而惡的鬥爭為了掩蓋其真實麵目,往往也打著善的旗幟。善的鬥爭是有尺度的鬥爭,一旦超過尺度,鬥爭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善的鬥爭會變成惡的鬥爭, 正義的鬥爭會變成非正義的鬥爭,合法的鬥爭會變成非法的鬥爭。

惡的鬥爭是沒有尺度的鬥爭,鬥爭的方式越是隨意、非理性、盲目、衝動,越是向惡的深淵邁進。在惡的鬥爭中,理性的製止有時起不到理想的效果,為了實現理想的效果,需要采取以 惡治惡的辦法,文明總是以惡的方式為自己開辟道路。偉大的人、高尚的人應該掌握以惡治惡的尺度。以惡治惡的手段通常是惡的,但出發點和目的必須是為了善,否則,以惡治惡就是大惡 。人類必須倡導以善引善、以善待惡、以善治惡,使人性的美德充溢在人間。

人在危險的情況下,保護自己的生命是本能,采取適當的手段來保護自己,是聰明之舉。所謂適當,就是不侵害他人的利益。當保護自己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59第二章

的手段過度到損害他人利益的時候,手段的性質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隻身潛逃。在路過中牟縣時被守城軍士發現,並抓住送到了縣令處,在大堂上曹操“要殺就殺”的氣概讓縣令震撼,於是縣令與曹操一起出逃反董,倆人走了三天 ,走到一個叫成皋的地方,找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投宿。熱情好客的伯奢去打酒招待來客,曹操坐了一會聽到了莊後有磨刀聲,並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以為有人要殺他, 便叫縣令先下手為強,一連殺了八口人。

曹操在被追捕的情況下,擔心自己的性命隨時受到危險,便對所有的風吹草動都疑心。搜到廚房下,卻見捆著一頭豬,縣令便說曹操心疑誤殺好人,其實並非誤殺,而是在濫殺無辜。兩 人騎馬出莊,行不到二裏,隻見伯奢驢鞍前掛著兩瓶酒,手裏提著果菜,對二人說:“我已經叫家人宰一頭豬款待二位,怎麼這麼匆忙就走了呢,快調馬回頭。”曹操顧自策馬前行,行不到 數步,忽然拔劍回身向伯奢問話,伯奢回頭看時,曹操揮劍將其砍死。曹操對大驚失色責問他的縣令說:他回去見殺了人,一定會帶人來追我們,我們就危險了。”他進而說:“寧教我負天 下,休教天下負我。”

曹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險象環生的時代,隨時都有身首異處的危險,保護自己性命的手段隨時都可能受到道德底線的挑戰。他之所以這樣做,一是為了自己的生命得到萬無一失的保證; 二是因為當時的人特別是普通百姓的生命不值錢,視民命如草芥,但這都不能成為曹操先後殺死九個人的借口,況且曹操當時並非身陷險境。

詩人北島曾說過: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卑鄙就是卑鄙,它不因時間、地點的改變而改變其黑暗的顏色。天下如060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曹操類者並非個別,這種人大有人在,為了自己的目的,為了自己萬無一失,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最卑鄙、最殘酷、最惡毒的手段,他們都能夠使得出來。

古往今來,一切偉大的人都有其惡的一麵,但一時、一地之惡並不能掩蓋其作為一個偉人的形象。李淵坐上皇位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太子 和齊王曾想在酒宴上用毒酒毒死李世民,但是沒有成功,於是他們又說動皇帝征調李世民手下的大將隨齊王出征,李世民深感危險將至,在形勢危急之下,聽從了手下大將們的建議,於626年 7月的一天在皇宮北麵的玄武門設下了埋伏,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大將殺死了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不管李世民是不是被逼采取還擊手段,還是早有預謀,但畢竟,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和親弟弟,在道義上是一種殘暴的、大逆不道的行為。可是李世民坐上皇位之後,開辟了中國 曆史上最繁榮、最昌盛的王朝。中國自秦統一以來的2200多年曆史裏,共經曆了16個朝代,其中南北朝和五代都各算一個朝代,能夠稱為強盛的朝代分別為,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曆經426年,唐朝(618~907年),曆史經289年,宋朝(960~1279年),曆經319年,明朝(1368~1644年),曆經276年,清朝(1636~1911年),曆經275年。唐朝的年代名列第四,但 在中國和世界曆史上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隻有漢朝能夠與之媲美。而李世民在大大小小的幾百個皇帝中,以英名蓋世而留名千古,他的道德上的不義贏來了國家的大義。

被迫為惡,而行善良之行,結善良之果,是一種被人稱道的品行。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61第二章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第一任皇帝郭威因為後漢帝聽信讒言而被逼反叛,他當上皇帝後生活節儉,善采眾言,重用賢臣,在神州眾多國家一片昏暗、混亂的大勢之下,開創了一個君臣一心、上 下相諧、百姓安居的太平景象。

背叛是一個人任何時候都不能突破的一道底線。背叛是指背離,叛變,背其原來的主而反之。所說的主是主人、國家、組織、家庭、信仰。叛徒就是指有背叛行為的人,通常是指一個背 叛或拋棄他的事業、宗教、政黨或朋友的不忠誠的人。背叛組織,如背叛一個黨投靠到另一個黨;背叛國家,如投到敵國;背叛人民,如原本和人民站在一邊,當上了人民的統治者之後反過 來殘害人民;背叛主人,原本為主人服務,現在出賣主人;背叛家庭,如拋棄妻兒;背叛信仰,如原來信仰共產主義現在信仰資本主義。背叛一詞最早出自《荀子?解蔽》:“故以貪鄙背叛爭 權而不危辱滅亡者,自古及今,未嚐有之也。”意思是用貪鄙、背叛、爭權來治理朝廷和國家沒有出現危險、受欺辱和滅亡的,自古到今,從來沒有過。背叛是對自己原來信仰的一種離開, 是背棄道德的約束,叛離大眾的利益,不實現、不兌現自己曾經的承諾。人們常說的叛徒主要是指背叛自己的階級、集團、隊伍而采取敵對行動或投靠到敵對方的人。理解背叛行為和叛徒, 要把握兩個關鍵要素,一是背叛了原來的,二是采取了敵對行動或投靠到敵對方,這兩個要素是互相聯係的,缺一不可。如果僅僅是脫離了、放棄了原來的階級、集團、隊伍,或者反思、批 判原來的,那都不叫背叛,背叛一定是一背二反,即背離原來的且反對原來的,還有一條就是一定有采取了敵對行動或投敵行為,沒有後一條就不能稱之為背叛或叛徒。

背叛是人性中的毒瘤,一個人在沒有辦法、沒有能力的情況下,可062鬥爭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