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一部專論“八卦”的書。已如上述,古有三《易》:一是《連山易》,由炎帝神農氏所著,相傳內容為三萬言;二是《歸藏易》,為軒轅黃帝執筆,內文四千三百言。遺憾的是,據史料載,這兩部書從晉朝永嘉時期便失傳了,其具體內容已不得詳知。直至如今流傳下來的隻有《周易》。
01《易經》的作者與成書時間
關於《周易》的作者、成書時間以及其著書的來由等問題,若嚴格追究起來,至今也無定論。這的確是中國古代文化曆史上一個難解的謎。
神農著《易》以“連山”為代號;黃帝撰《易》以“歸藏”為代號;《周易》之“周”有人認為是以“周匝”(周轉變化)字略為代號,有人則以為“周”是指周朝,說明其成書於周朝時期,所以便取名《周易》。盡管眾說紛紜,難有定論,但近百年來由易學界的一些權威人士帶頭提出一種說法,也就隻好照著傳說下去了--在中國的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時期,文王姬昌遭紂王迫害被囚禁於牢中,他則借此機會專心習研連、藏二《易》及先人留下的“八卦”圖象,遂而深集其個人所思,將原八卦圖式改繪成自創的新圖式(後人稱之謂由先天圖式改為後天圖式),並將原來隻有八種卦的符號分別兩兩相重而演繹成六十四卦,又加寫了相關辭文對卦義作出分析;《周易》就這樣問世了。但經曆史延伸,易學習研者發現,其中有些與時相關的辭語似乎與文王時期的征象不符,於是又猜測其中辭文可能是文王的兒子周公所寫。不過,這對我們由研習易理收益的大小並無影響,就不必動此腦筋了。
02“易”是什麼意思,研習《易經》有何意義
“易”的意思指的是“變化”。“經”指的是“經典”,即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通覽《易經》全書,其中無處不在講變化和應對事物變化的策略。所以從17世紀20年代在西方已形成研習《易經》熱潮起,那裏的翻譯家們便將書名譯之為The book of changes(變化的書)。
《易經》其實從15世紀即已進入了西方世界。最初被譯成法文、拉丁文,接著又譯成英文、德文,相繼又出現了俄文、荷蘭文、丹麥文、南斯拉夫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出版過多類語種的譯文版本。這證明從五六百年前,《易經》即已在歐洲廣為傳播。
易經的決策智慧
據相關史料記載,“易”的取名來由說法有三:
(1)受爬行動物蜥蜴形象的啟發而會意於“變化”。蜥蜴身體表麵的細小鱗片隨一日十二時辰的變化,膚色不斷改變。於是則假借去掉“蜴”字的“蟲”旁,而單以“易”代表寓意本經典專論變化的內涵。
(2)“易”由“日”、“月”(勿)合成,會意日升月降,月落日升。象征一明一暗、一陽一陰總在循環不息,是為萬般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象征。
(3)“日”象征白天;“勿”象征古代為傳遞某一地區的治安秩序、軍情變化,以及預告天氣,而於白天掛在空中的一種特定的旗。民眾借此把握各類相關信息,為日常生活做好安排。
03“易”的概念範圍、限度有多大
無限度。孔子是這樣說的:“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