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族天下之鼎九州(54)(1 / 1)

他是那種隻在意結果,不追問過程的老板,所以有時候求功心切,難免對下屬多加苛責,因此皋陶作為輔佐之臣,常常在關鍵的時候勸諫他。

皋陶就曾經當麵指出帝禹用人方麵的缺失,認為他既然把任務交給別人,就要事先了解這個人是不是能夠承擔這樣的重任。如果任用了不合適的人選,然後再去追究對方的責任,是不應該的。皋陶勸說道--

執政之道,首要在乎知人善任,隻有知人,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就這點而言,就是帝堯帝舜也是很難做到的。〔2〕

皋陶言下之意,自然是帝禹你離帝堯、帝舜的水平那就差得更不是一點半點了。帝禹的反應並不是當庭咆哮,而是振容改色,恭恭敬敬地感激皋陶的指正。

從這點來說,帝禹又是一個極為大度的人,下屬指出他的缺失,糾正他的錯誤,他都會接受。〔3〕

一個君主能夠接受別人的勸諫,誠然是至大的美德。然而為什麼多數君主做不到,而帝禹能做到呢?除了黃帝王朝內部各方國各大族構成的權力製衡政治體係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帝禹懂得自省。

帝禹曾經授意自己的一位臣下儀狄釀酒。〔1〕這位儀狄在先秦文獻上稱之為“帝女”,隻是不知道是帝堯之女還是帝舜之女。她在釀成美酒之後,進獻給帝禹。

帝禹品嚐了之後,感覺到實在是太甘美了,忍不住一喝再喝,最終醉得一塌糊塗,當他一清醒過來時,便即大喊道:“啊,後世統治者肯定會有因為這美酒而導致亡國之禍。”

於是他不惟立時戒了酒,還疏遠了釀出美酒的儀狄。〔2〕

正是因為他有時時警惕的心,所以才能時時發現自己的錯誤,並改正之。也正是因為他的警惕之心如此之高,才得以在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鬥爭中占領先機,無往不勝。

到了帝禹晚年,平定水土、鑄鼎九州、征三苗之國、會諸侯於塗山、會稽山這些大事一一成功。在文治上,他使得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平穩地運轉;在武功上,他至少將整個黃帝王朝的版圖拓展了兩倍以上。可以說,帝禹不需要聽到人民的評價,也深知自己的功業遠邁前人。

這時候,多年的苦勞辛勞,讓他起了奢侈的心,〔3〕他也開始興建大型宮室〔1〕,就是用來祭祀的祭器,也從不講究到變得異常地講究了。〔2〕

這時候,他已經擁有了近乎神人的威權,一聲號令,舉國再無質疑之聲,他的這些做法,甚至大家都為他找好了種種理由--

帝禹平定水土,鼎定九州,黃帝王朝天下四方各方國各大族都以封地之內所生產作物進貢中央政府,足以充滿了帝禹所興建的宮室,以讓他盡情地揮霍。〔3〕

帝禹這樣的領袖,像抽打螺旋一樣,抽打著整個民族跑步前進的領袖,人類史上不多,中國史上更少,大致算起來,也不過就是秦始皇、漢武帝、毛澤東這樣少數幾個。

他們的功勞大嗎?太大了,甚至已經不是用大、偉大所能形容了。因為他們的努力,久遠地改變了中國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性格命運。多數時候,他們被當成好的榜樣。

然而,他們的鞭策越有力,他們所統治下的民眾卻又是那麼困苦艱難,以至於筋疲力盡,以至於一貫站在統治者這一邊的官方正史史官,感情也至為複雜。

司馬遷就不客氣地認定秦皇漢武都是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