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蔣介石永失國都(1)(1 / 3)

中共中央軍事大調動,大批中央委員闖關東。“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八路軍、新四軍海陸並進。

一切為了東北,毛澤東調整改行“集中”方針。一支人民自己的武裝,出現在白山黑水之間。

1,踏上千裏征途

部隊撤到遼河邊上,林彪仍然在想他的問題,四平一戰,留在那裏的八千壯士,他們當中有數千名是從井岡山走下來的紅軍戰士,曆經萬裏長征、八年抗戰,最終卻捐軀在這片黑土地上。

他的麵部表情十分嚴峻,心裏卻難受極了!

他林彪從來不怕打仗,不打仗來東北幹什麼?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與形成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這一戰略方針,為了建立東北大根據地,中共中央急需派出赴東北的最高負責幹部去進行領導工作。

延安下達了戰鬥的號令,從各個解放區抽調的部隊和幹部像潮水一般湧向東北,形成了有史以來少見的10萬大軍闖關東的壯觀景象。

在闖關東中,走在頭裏並起著領導作用的是那些中共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們,林彪就是其中的一員。

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彭真、陳雲等首先飛往東北後,許多奉命赴東北的中共中央委員、候補委員紛紛行動起來,運用各種方式迅速進入東北。然而,東北戰場上的軍事統帥還沒有明確。1945年9月19日,他和蕭勁光一行抵達河南,此時中共中央及劉少奇並沒有考慮讓他倆去東北。從延安出發時,毛澤東原準備先讓他倆分別擔任山東軍區的司令員和副司令員的,原因是山東軍區的老底子是八路軍115師發展起來的,而他則是這支大部隊的指揮員。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他因抗戰初期遭國民黨軍閻錫山所部用槍誤傷後,健康受到很大損害,後到蘇聯養病,健康仍難以恢複,動輒便頭暈,麵色蒼白。

1942年10月,林彪由蘇聯至重慶返回延安。毛澤東得悉後特地起了個大早,親自下山迎接。而毛澤東以往甚至連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遠途歸來時,也不曾有過如此舉動。

這一次毛澤東把山東軍區交給他管,他當然十分滿意,當在晉南與劉伯承、鄧小平握別後,便與蕭勁光晝夜兼程地向山東進發。就在9月19日這一天,他才收到中共中央令他轉赴冀東負責冀熱遼軍事工作的指示。

林彪沒有二話,9月25日即率部北上冀東,10月17日才奉命開赴東北,於10月28日到錦州,29日到達沈陽。

實際上真正能打硬仗的要數中共中央候補委員黃克誠的新四軍第3師。因為和老百姓的關係密切,蘇北人民親切稱為黃3師。這支老部隊,原為徐海東領導的紅15軍團老底子,改編時為八路軍115師344旅,血戰過平型關,後為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是左權,抗日戰爭時期挺進蘇皖,成為揚威江淮的新四軍第3師,是進軍東北部隊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一支,也是闖關東的過程中,最辛苦的一支了。

黃克誠是湖南永興縣人,生於1902年。1925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年,他又參加北伐戰爭,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1928年,黃克誠參加了湘南起義。紅軍時期,他的最高職務是軍政治部主任和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

長征結束、抗戰開始後,他擔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政委。不久,為支援華中抗戰,黃克誠奉命率領所部南下,轉戰江蘇北部地區。1940年,他配合新四軍陳毅的部隊打開了蘇北的抗日局麵,創建了蘇北抗日根據地。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皖南部隊離開涇縣雲嶺,向北轉移。6日行至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突遭國民黨7個師8萬餘人包圍襲擊。新四軍戰士英勇抗擊,血戰7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2000餘人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扣押,副軍長項英等遇難。17日,蔣介石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下令進攻新四軍江北部隊。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以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華中各地的抗日武裝統一整編,當時,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5縱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他被任命為師長兼政委。以後,他又兼任中共蘇北區黨委書記、蘇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他是井岡山時期朱德、陳毅的部下,與彭德懷共事多年。極善獨立思考,為人剛正不阿,敢說真話,好辦實事。當他於9月初聞訊八路軍先頭部隊已進入東北後,立即向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治委員饒漱石建議,給中央發報。要求派大部隊去東北。饒漱石則不以為然,認為這不屬於新四軍和華中局管轄範圍的事,不同意發電。為闡明自己的觀點,黃克誠以個人名義,於13日向中共中央發出了那份著名的建立東北總根據地的電報。9月23日,黃克誠接到中共中央命令,要他率新四軍第3師4個主力旅、3個特務團共3,5萬人開赴東北。黃克誠首先想到了幾萬人長途跋涉,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做好充分準備。為此,他作了周密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