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鄉在日本侵略者和汪偽政府看來,不啻他們“強身健體”的良藥,實際上這是他們試圖抓住的救命稻草,他們是抱著必成的心態來推行所謂的“清鄉”工作的。所以日本人和漢奸們都對此極為重視,進行了相當周密的籌備工作。光是“清鄉委員會”的籌備談話會,就在李士群的主持下召開了八次。
鑒於以往的類似活動,如華中的“掃蕩清剿”和華北的“治安肅正”屢遭失利的情況,他們決定在“清鄉”中實行更為狡猾和毒辣的方式。李士群就叫囂,要“軍政並進、剿撫兼施、由城而鄉、遍及全區”。晴氣慶胤也強調,“清鄉”工作相輔而行,可謂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以政治為中心而以軍事推動之,且特工又從旁協助。總而言之,就是要通過暴力和蠱惑兩大手段,來達到他們實現對占領區域牢牢控製的目的。
經過商議,他們確定了“清鄉”的步驟。第一步是“軍事清鄉”,辦法是所謂的分區肅清。第二步是“維持治安”,“在封鎖線內收編遊兵股匪,撫緝遊亡離散”,對抗日軍民“設法感化,令其誠服來歸,為政府效命”。第三步為“整理建設”。“嚴整保甲編織,整頓農村生產,推動教育發展,加強黨務活動及訓練民主,擴大宣傳,調整交通,調劑金融等”。準備通過蠶食的方式,一步步實現他們的目的。他們還確定了先從京(南京)滬線沿線展開的具體工作步驟,製定了大批法規,訓練了眾多的專門人員。
1941年6月,罪惡昭彰的“清鄉”開始了。李士群他們在蘇州設立了“清鄉委員會”辦事處,李士群自兼處長,副處長則由汪曼雲兼任。他們疊床架屋地設立了一大堆下屬機構,儼然一個小朝廷的規模。同時,南京的清鄉委員會的各機構也改歸辦事處指揮,除了留下少量秘書人員駐南京辦公外,其餘人員被李士群悉數帶往蘇州。實際上,“清鄉委員會”變成了一個空架子。
事實上,“清鄉”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日本人的監控下進行的。在駐蘇辦事處成立的同時,日本侵略者的各路人馬也紛紛來到了蘇州。日本第十三軍團設立了由一名少將主持的“清鄉指揮部”;汪偽政府軍事顧問部也派出了由晴氣和小笠原負責的出張所(即支所,支部);甚至一手策劃了汪偽傀儡政權的“梅機關”也拋頭露麵,設立了出張所,日軍的江蘇聯絡部則把常駐的聯絡官派進了各個區公署。這些機構名義上都是要負責日本有關方麵和“清鄉”各環節的聯係、聯絡工作,實際上是對“清鄉”進行指揮和控製。日本人所謂的“自治”、“全不幹預”等謊言不戳自破。
“清鄉”的第一階段於1941年夏至1942年夏期間在蘇南地區進行,主要包括蘇州、常熟、太倉地區和無錫、武進、江陰地區,共分三期。
第一期是在1941年7月至9月間完成,在吳縣、常熟、昆山和太倉幾個縣的部分地區進行的。日軍、偽軍和偽清鄉警察總隊向蘇、常、太地區的新四軍和遊擊根據地發起了猖狂的進攻。他們采用閃電戰術,從四麵八方分十幾隊、幾十隊,對這些地區進行梳篦、拉網式的進攻和搜索,試圖消滅地區內的新四軍部隊和中共黨政機關。緊接著,他們就設立了大量據點,構築電網、鐵絲網、竹籬笆,設置“檢問所”,設立碉堡、瞭望哨,對清鄉地區實行全麵封鎖,繼而進行“政治清鄉”,實行偽化統治。由於缺乏反“清鄉”鬥爭的經驗,該地區的新四軍部隊對敵情的判斷出現了失誤,僅以一般的“掃蕩”對待,結果蒙受了較大的損失。
第二期“清鄉”的目標為無錫、常熟、江陰三縣的部分地區,第三期移到昆山、吳縣、無錫三縣在京滬鐵路以南的地區,以及江陰、武進兩縣的部分地區進行。在這兩期的“清鄉”中,“清鄉”地區的抗日軍民吸取了蘇、常、太地區的反清鄉鬥爭經驗,準備充分,部署周密,基本達到了隱蔽和堅持的目的。
李士群竭力推行“清鄉”還有他不可示人的隱秘目的,那就是進一步攫取權力,而偽清鄉委員會的各項條例和法規為他打開了方便之門。根據相關規定,“清鄉”地區的行政、稅賦、教育、建設等諸項大權,不論原來是屬於中央還是地方,一並劃歸為“清鄉”機構,待“清鄉”完成後再交由原屬機構接管。如此一來,原屬偽江蘇省政府的大權實際上就轉移到了李士群的手中,使他成了另外一個江蘇省政府主席!
但李士群權欲熏天,不滿足於實際上的權力行使,他還要來個名至實歸!江蘇省政府主席高冠吾雖然隻剩下了一個空殼,但絲毫沒有讓出的意思。他又不好明搶明奪,隻好按捺住心中的癢癢,以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