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者的無恥行徑激起了全國愛國之士,乃至國際範圍內正義人士的極大憤慨。他們的長槍短炮能夠殘殺反抗者的性命,卻無法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日本侵略者發動侵華戰爭之後,一些愛國人士和進步人士所辦的各種媒體不斷對這種有違人類正義的行為進行口誅筆伐。輿情洶湧,令日本人十分氣惱。
為了鉗製媒體之口,日本人用盡了手段,在占領區域推行審查製度,對辦報人員進行恐嚇和威脅。日本人的粗暴手段並沒有奏效,反而激起了媒體人更大規模的反攻。
一些堅持如實報道抗日消息的媒體,如《新聞報》、《大晚報》等,聰明地掛起了洋人的招牌。共產黨人影響了一些報紙,甚至直接利用影響力較大的報紙進行抗日宣傳。就連國民黨的上海地下機構也接連辦了幾份報紙,各種宣傳抗日的媒體對日本侵略者進行著頑強的鬥爭,可以說是發如韭,割複生;頭如雞,割複鳴。
汪偽集團自從公開活動以後也妄圖抓住輿論的陣地,利用他們控製的媒體宣傳反動理論,把出賣國家和民族的行為偽飾成救國救民的高尚義舉。可關於他們是什麼人,做的是什麼事,要把國家和民族置於何種境地,早已是路人皆知。除了那些別有用心的追隨者外,沒人買他們的賬,他們隻好強行在租界地區發放滿是毒素的報紙。發放是發放了,可人的眼睛和心是無法被強製的,他們那套鬼都不信的東西自然沒有真正的受眾!
他們的輿論戰節節敗退,可揭露侵略者和漢奸真實麵目的媒體卻是叫好聲一片。《大美晚報》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他們在報上把大小漢奸罵了個底朝天,很受民眾的歡迎。漢奸是不怕被罵的,卻也擔心自己的遮羞布被撕得粉碎,如果他們那些妄圖蠱惑人心的歪理邪說被“裸體示眾”,漢奸們更將無法逞其蛇蠍之心!
無奈之下,汪偽集團又把這活兒派給了76號。丁默邨自己辦過媒體,知道對媒體不能硬碰硬。所以他最開始還想動用自己這個“媒體人”的身份去疏通,實現“和平解決”。殊不料,他這張偽媒體人的畫皮根本不起作用,他一疏通,各家報紙反而罵得更凶了。丁默邨惱羞成怒,和李士群一合計,兩人決定還是使出他們的撒手鐧——用暴力解決問題!他們要砸了那些“不聽話”的媒體!
他們選擇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大美晚報》,想來個砸一儆百。可是吳世寶派去的爪牙卻把這件事給搞砸了,他們砸了《大美晚報》對麵的《中美晚報》,被巡捕房給抓了起來。
這個結果讓丁默邨、李士群十分不爽,本來想給別人敲個警鍾,結果自己反倒挨了警棍。這兩個橫行慣了的家夥怎能吃得了這個悶虧?於是他們很快又派第六行動大隊隊長潘公亞再次帶人去大鬧《大美晚報》。
潘公亞一夥人這次長了教訓,沒有把地方搞錯,但也沒有認真“做作業”。一夥人氣勢洶洶地闖進《大美晚報》後根本不知道這大大小小的房間都是幹什麼用的,自然無法找到他們最想“收拾”的編輯部。他們隻好胡亂開槍、丟手榴彈,把報社裏的人嚇得全都逃了出去。最後,無處發泄的暴徒們摸進了排字間,把那裏砸得麵目全非,打傷了幾個來不及逃跑的工人。潘替丁默邨、李士群泄了憤,也給他們捅了婁子。由於打死了法租界派來保護報館的巡捕,致使潘和另外一人被捕,最後還是他們的日本主子出麵才把兩人給保了出來。
76號對待媒體的野蠻行為並沒有起到“教訓”的作用,反而激發了媒體的鬥誌,對汪偽漢奸集團的批判和揭露變得更有殺傷力了。漢奸們沒有“讓批判來得更猛烈些吧”那樣的勇氣和底氣,不得不繼續打壓。不過他們覺得針對報館沒有什麼效果,開始直接對人了。
《大美晚報》副刊《夜光》的編輯朱鬆廬是第一個被他們“結果”了的媒體人。
朱鬆廬是江蘇人,文字功底頗好,下筆犀利如刀。他經常在自己編輯的《夜光》上刊發一些揭露敵偽各種暴行的文章。鬼子和漢奸對他恨之入骨,經常給他寄送恐嚇信,揚言如果不改變抗日言論就要了他的命,但朱鬆廬不為所動,依然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