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困難重重,但馬林終於到達了目的地。他自稱安德雷森,在上海進行活動的公開身份是一家英國雜誌《東方經濟學家》的記者。實際上,他很快與先他來華指導中國工人運動的工會國際聯合會成員佛蘭姆堡取得聯係,從他那裏了解中國共產黨組織的一些情況,開始著手完成他的使命。
此時的馬林40歲左右,身材高大、年富力強。他精通英語、德語,略通俄語,氣質上頗似知識分子。他的嗓門很高,聲如洪鍾,發表起自己的意見來,經常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位外國學者這樣描寫馬林:“馬林與他的帶有某種鄉土氣、比較隨和的前任維金斯基相比,後者謙遜、贏得人心,馬林則盛氣淩人、指手畫腳、固執己見。具有西方人咄咄逼人的性格。”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中寫道:馬林是這樣一個人:“這個洋鬼子很驕傲,很難說話,作風與維金斯基迥然不同……”
另一個遠道而來的洋客人是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代表兼有赤色職工國際使命的尼科爾斯基。與馬林不同,長期以來,尼科爾斯基是謎一般的神秘人物。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世人包括中國、蘇聯及其他國家的學者對這位參加了中共一大的俄國人的研究資料甚少,各種書刊也是語焉不詳。尼科爾斯基的來曆、身份、去向,是由哪個國際組織派遣的?始終是含糊不清的。
最早提及尼科爾斯基身份的可能是中共一大參加者之一包惠僧。包惠僧在《新觀察》雜誌1957年第13期上發表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的見聞》一文中這樣描述了尼科爾斯基:“加上馬林和李克諾斯基,到會的共十五個人”,“接著李克諾斯基報告赤色職工國際的工作及其任務。他好像是一個工人出身,說話很慢,聲音很低。”在1979年6月的一份回憶材料中,包惠僧又明確提到了尼科爾斯基的身份:“加上第三國際代表馬林、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科斯基,共15個人”。包惠僧在上述文章以及回憶材料中所提及的“李克諾斯基”和“尼科斯基”,實際上都是指中共一大參加者尼科爾斯基,隻不過是中文譯名有差異而已。此外,張國燾在他的1980年出版的《我的回憶》中也提到,為了籌備中共一大而最先抵達上海的他通過李達的介紹了解到“新近來了兩位共產國際的代表,一位名尼科羅夫斯基,是助手的地位,不大說話,像是一個老實人;另外一位負主要責任的名叫馬林……”張國燾因為對俄國人的姓名記得不夠準確,所以總是將尼科爾斯基誤稱作“尼科羅夫斯基”。《鮮為人知的中共一大參加者--尼科爾斯基》(上),《學習時報》2011年3月21日。除此之外,關於尼科爾斯基的其他情況則一無所知。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的曆史學家А。И。卡爾圖諾娃博士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就一直關注尼科爾斯基這個中蘇關係史中比較重要的曆史人物。1987年,她接到蘇共中央委員會的一項任務:找出中共一大參加者尼科爾斯基的生平履曆資料和照片。1989年,根據蘇共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中央黨務檔案館檔案中發現的一些新資料,卡爾圖諾娃在蘇聯《遠東問題》雜誌上公開發表了《尼科爾斯基:一個被遺忘的參加過中共一大的人》一文,尼科爾斯基的生平開始露出冰山一角。
尼科爾斯基,原名涅伊曼-尼科爾斯基·弗拉基米爾·阿勃拉莫維奇,即貝爾格·維克多·亞曆山大羅維奇,1889年2月10日出生於外貝加爾省巴爾古津地區奇特坎村。他出身於一個小市民家庭,上過三年的赤塔商業學校。1918年至1920年,他先後在白匪軍第31赤塔步兵團和白匪軍謝苗諾夫部猶太人獨立連任列兵。1920年4月隨同整個猶太人獨立連投向紅軍。1921年加入俄共(布),同年轉入共產國際機關行政處工作,當時取名瓦西裏或瓦西裏耶夫。從那時起一直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他一直同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情報和反間諜機關拴在一起。1938年2月23日,尼科爾斯基在哈巴羅夫斯克遭到內務人民委員部的逮捕,罪名是“積極參與了托洛茨基恐怖組織的間諜破壞活動”。1938年9月21日,根據蘇聯最高法院軍事法庭巡回法庭的判決,尼科爾斯基被執行死刑。被捕前他已經是蘇聯國家安全機關的一名大尉。1956年11月8日,根據蘇聯最高法院軍事法庭的決議,他被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