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天辟地的偉業(1)(1 / 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各地早期共產黨組織如灑落在華夏大地上的火種,在沉沉暗夜之下的中國大地上燃燒起來了。萬裏之外,共產國際和列寧穿過衛國戰爭的硝煙,密切關注中國國內的革命形勢。1921年初夏,曆經千難萬險的遠方使者來到了中國,幫助年輕的共產黨員們組建中國共產黨。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國革命從此開始了新的航程。

兩個遠道而來的洋客人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有兩個遠道而來的客人是應當記住的。他倆不僅是這一場驚天偉業的曆史見證者,而且是直接的推動者和指導者。這兩個人,一個叫馬林,另一個叫尼科爾斯基。

關於馬林,由於多年來史學界對其高度關注,研究成果甚豐,因此不少人對他的事跡已經耳熟能詳。馬林原名亨德裏克斯·斯尼弗萊特,1883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一個貧苦的工人家庭。由於受家庭生活和成長環境的影響,馬林從小就有反抗資本主義製度的意識,並對世界範圍內受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懷有深切的同情。1900年,年僅17歲的馬林就開始參加工人運動。此後不久,他前往荷屬殖民地印度尼西亞,積極參加了印尼人民反對宗主國的鬥爭和印尼共產黨的創立。1920年5月,馬林受邀從荷蘭前往蘇俄參加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從此以後,他便以馬林的名字,投身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由於馬林在印尼開展革命活動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列寧和共產國際認為他是派往中國指導中國革命的最佳人選。因此,1921年3月,身負重任的馬林從莫斯科動身,取道歐洲前往上海。當時陪伴馬林前來的還有助手巴爾斯及其妻子。

從以後公布的檔案資料看,馬林此次東方之行充滿艱難險阻。由於他有在印尼從事革命活動的“前科”,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已視其為“洪水猛獸”,各國的情報部門布下天羅地網,他的一舉一動時時刻刻都在牽動著他們警惕的目光。在荷蘭外交部的檔案中,保存著1920年12月10日英國駐華公使艾斯敦致荷蘭駐華公使歐登科·維廉·亞梅斯的一封信函。信中大意是:茲接我政府電,謂某名為H。斯內夫利特(即馬林的化名)者約為荷蘭人,確已負有在荷屬東印度(即印度尼西亞)進行直接的布爾什維克宣傳的使命赴遠東。電報命令我設法在他申請護照簽證時,阻止他得到簽證。荷蘭駐華公使得到這封信後,馬上向艾斯敦提供了更為詳細、清晰的有關H。斯內夫利特的身份和前往遠東的使命說明:“我收到海牙外交部的一封電報,內稱斯內夫利特接受莫斯科第三國際派遣去東方完成宣傳使命,電報指示我提請中國政府注意。我已照辦並補充說,如果當局認為拒絕斯內夫利特在中國登陸是可行的,我將不會反對他們這樣做。”轉引自劉宋斌、姚金果《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0-471頁。可見,當時英、荷政府已經盯上馬林,並“提請中國政府注意”。所幸的是,當時主政的北洋政府內憂外患,哪有心思關注這麼一個外國人,所以,馬林進入中國並未遇到麻煩。馬林真正遇到的阻撓是在奧地利。1921年4月,當他在維也納出現時,那裏的警察不容分說將其逮捕,並沒收他的護照交給外交部。6天後,維也納警方雖然釋放了他,但將他驅逐出境,還把他將去的國家和地區發了通告,以引起沿途各國的嚴密監視。這樣,馬林雖然改道繼續奔赴中國,但他的行蹤全部暴露在各國情報部門的注視之下:4月15日,馬林離開維也納前往意大利威尼斯;21日,乘意大利勞爾·特利斯提諾公司的阿切拉輪自威尼斯經新加坡前往中國上海;6月3日,到達上海後住南京路東方大旅社;14日離開東方大旅社,到麥根路32號一家公寓住宿。轉引自李新、陳鐵健《偉大的開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