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何許人也?
李密字玄邃,原來是東北那旮旯的,祖籍遼東襄平。精挑細選是我們的追求,他爺爺的爸爸李弼曾當過北魏的司徒,爺爺李曜官至太保,封魏國公,他爸爸李寬是隋朝上柱國,蒲山公,“皆知名當代”。有這麼強大的背景,李密很容易就走上了仕途,當上了左親衛郎將,屬於禁衛軍戰鬥序列。要說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大都長相出眾,屬於紮在人堆裏也搶眼的那種。李密也不例外。
一次楊廣視察部隊,一眼就瞅到了李密,便回頭問一邊的許國公宇文述:“左邊那個黑色小兒是誰?雙眼犀利有神,異於常人,朕不要他當警衛員。”宇文述也是個有眼力的人,一次趁四下無人,他就語重心長地勸告李密:“老弟你如此聰明能幹,應當走文官路線,用你的才學來謀得官位。當個警衛員雖然接近領導,可是像你這樣的警衛員太多,難有出頭之日啊!”
中國的科舉製度始於隋文帝楊堅時代,到楊廣的時候雖不能說是成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潮流,但也是出人頭地的重要途徑。李密本就自負才學出眾,聽了宇文述的勸說,便果斷地辭掉了當兵吃餉的行當,開始閉門讀書。
李密出門辦事,代步工具是老黃牛一隻。黃牛走得遠不如馬快,但是牛天生比馬多一個零件——角,李密正是看中了這一點。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看。可巧,一日在路上被楊素撞見。楊素當時已是朝中大員,看到這一場景甚是奇怪,便命人從後麵追上去詢問。一番交談後,老楊就被李密同誌的神采和氣度所俘獲,回家後就把李密推薦給了自己的兒子們,並稱讚道:“我看李密的見識氣度,你們都遠不如他!”
楊玄感牢牢地記住了老爹的這句話,遂傾心結交李密。起兵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接李密來幫忙。
李密到****後,立刻被楊玄感任命為總參謀長兼參謀。參謀是負責出點子、搞策劃的,李密也很盡職地給楊玄感準備了三套方案:
NO.1(上策)趁各地還沒有準備,帶領軍隊長驅直入,殺奔涿郡,切斷楊廣的後路;和高句麗軍前後夾擊,不出十天半月,政府軍一定潰敗,不用費多少事就能把楊廣搞定。
NO.2(中策)關中四麵是山,土地肥沃,可做基地。現在一路向西,在對方做出反應前直取大興,然後招募英雄豪傑,發動平民百姓,即使前線部隊趕回,我們已經占據有利地形,後方不用擔憂,可以來個持久戰。
NO.3(下策)直接攻打最近的洛陽,效果立竿見影。但是一旦洛陽久攻不克,援軍從各地趕到,後果不堪設想。
最高統帥楊玄感最終選擇了第三條方案,理由如下:
1.文武百官的家屬都在東都,如能攻取,足以動搖政府和軍隊的士氣;
2.前兩個方案都是繞開城池,直奔目的地。可不奪取城池如何立威?
結論:下策才是上策,執行!
對此,我們不妨來把事後諸葛亮,看一看這三條方案的優劣。
隋煬帝連年用兵,各地早已是怨聲載道。加之前方戰事也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軍隊中反戰情緒高漲。如果真的切斷楊廣的退路,再打著鼓舞人心的口號一號召,相信前線不少將士都會倒戈,那時楊廣一定走投無路。接著再依靠楊家的人脈,打著正統政府的名義,以東征部隊為武力後盾,對各地發號施令,當得當不成皇帝另說,當個曹操應該問題不大。
當時的關中確實如李密所說,沃野千裏,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堪稱帝王之本。更重要的是從東向西有函穀關和潼關等重要關卡,保障安全之餘,還能夠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戰國七雄歸一於秦,除了商鞅變法的功績和秦軍本身的驍勇善戰外,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是秦國得以製勝的重要法寶。後來李淵統一天下的步驟也基本是李密中策的翻版。
直接攻打洛陽,雖然聽起來很是振奮人心,卻實是一著險棋。一來以楊玄感部隊的戰鬥力能否可以迅速拿下洛陽還是個未知數,倘若不能速戰速決,後果如李密所言將不堪設想;二來洛陽地處平原地帶,東西南北都是一馬平川,易攻難守,容易四麵受敵。至於楊玄感認為打下東都把百官的家屬扣為人質就能動搖軍心,個人感覺見仁見智。因為你可以抓著別人的老婆孩子說不投降就砍了她們,別人也可以兵臨城下再警告你說好好送她們出來否則爺砍死你。
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亂世成大業者必須先取得穩固的根據地。這方麵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劉邦據四川,劉秀據河北,曹操據青州,孫權據江東,劉備學劉邦也據四川……可惜,這一點楊兄弟並沒有能夠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