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7章 霧(2)(1 / 2)

去冬今春,關中大旱,路上揚起沙粉塵霧,田地幹裂成了硬塊,像石頭一樣,鋤頭敲下去發出“嘭嘭蟛”的聲響。三月中旬,久旱得雨。聽到淅淅瀝瀝的雨點聲,莊稼人的心坎上敲響了欣幸的小鼓。雨落在泥土裏,卷起一陣陣輕煙,土地好像綻出了一個個嬉笑的酒渦。雨後,天空半陰半晴,片片灰雲隨風冉冉飄浮,樹木花草隱約在如煙的濕霧中,宮牆上冒著淡淡的水汽,一切都顯得分外清新,分外爽快,空氣也像洗滌了一樣散發出濕潤的清香味。李世民命長孫無忌代他前往南郊祭天,自己抱病勉強走到顯德門外,頒發詔書,大赦天下。然後敕令太子治在金液門主持朝會,接受朝賀,處理政務。四月一日,李世民行幸翠微宮。他考慮到自己龍體欠安,力不從心,打算放棄遠征高麗。但是顧忌最重而想得最多的仍然是太子治,怕他管不住元老重臣,治理不好朝政。大、小楊妃伺候他服下湯藥後,他矇曨了片刻,便把太子召到含風殿,屏退左右,慢聲低語地對太子說:

“李世肋智勇雙全,難得的帥才,又最講義氣,從來不露聲色,諱莫如深。然而你對他沒有恩德,恐怕難以使他效命盡忠。現在我把他貶出京城,如果他即刻就走,等我死後,你再擢升他做仆射,視為左右手。假使他借故拖延,說明心懷叵測,便將他處死,不可留下禍根。”

李治奇怪得全身怔住,口舌打結,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父皇與李世肋君臣之間,可謂兩情契合,生死交誼。李治相當清楚,而且十分欽佩父皇以誠待誠,以誠換誠,形成了“外雖君臣,內實骨肉”的祥和氛圍。有一次,李世肋突發重病,李世民特別命禦醫跟他診治。禦醫說:“要用龍須灰配藥,才可以治好。”

“那就用我的好啦。”李世民用佩刀割下自己的胡須交給禦醫去配藥。李世肋眼睛都模糊了,胸脯一起一伏,嘴巴張得大大的。

“皇上,”他激動得氣都要透不過來了,“臣;輩子也報答不完隆恩呀!”

“用不著謝朕。”李世民用手指替李世肋抹掉流出來的淚水,“朕是為江山社稷著想,不完全是為你。”

後來在宮廷的一次宴會上,李世民帶著幾分酒興對李世訪說:“朕要把太子托孤給愛卿,卿不辜負李密,更不會辜負朕。”

“臣一介武夫,”李世勒謙讓道,“有勇無謀,難當大任。”

“朕駕崩後,大臣中能輔佐新主的,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選了。”李世民的高度信賴,使李世觔感動極了,他渾身的血液猶如沸騰著的開水,帶著一股不能忍受的熱氣,一直流到手尖,把指頭都咬破了,醉倒在地。李世民脫下龍袍,親自蓋到他身上。君對臣的信任之深,臣對君的忠心之固,都留下了珍貴的—幕。可惜的是,它沒有傳為佳話,反而成了一種虛偽的舞台表演似的典例。李世民對李世肋並非深信不疑,因為他太能幹、太無懈可擊了。李世勃祖籍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徙居滑州衛南(今河南南浚縣),本姓徐,名世勖,字懋功,武德初年隨李密降唐,李淵賜其姓李。他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百戰沙場,戰功累累。李世民即位,李世妨擔任並州都督十六年,令行禁止,塞垣安寧,李世民讚譽其為邊塞長城。貞觀十一年,授封英國公,升任兵部尚書,擊破薛延陀,磧北悉定。隨從李世民禦駕征伐高麗,攻克蓋牟、遼東、白岩等數城。真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多謀善斷,從善如流,戰功歸之於將士,戰利品也悉數分散給部眾,很得人心。他從小即以生命為賭注,十分看重義氣,同時又具有與眾不同的見識和氣量。

“人是赤膊鬼投胎,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富貴於我如浮雲,不如和弟兄們多分享一些歡樂。”

言語道出了他的心聲,又跟他的人生經曆相聯係:“我家祖祖輩輩務農,積善積粟,並未得到多少回報。少年時代的我,即成為無賴,仗義疏財,隨時可以殺人。大業末年投奔瓦崗,開始了軍旅生涯,仍以殺人取樂。二十剛出頭即當上了將軍,手裏提著成千上萬顆人頭,不得不謹慎從事,把我逼上了正道。”

長孫無忌也對李治多次講起過李世肋,對於他的老成持重和深藏若虛,簡直五體投地,甚至表現出一種悚懼感。然而,李治還沒有弄明白,迷霧重重,舅舅和父皇為什麼都對李世肋懷有戒備心理。他兩眼直勾勾地凝視著李世民,疑疑惑惑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