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2章 《帝範》(1)(1 / 3)

李世民身患風疾,忍受不住長安的酷熱,詔命重新整修終南山廢棄的太和宮,改稱翠微宮。終南山,一名中南山,取其在大地中央、又在長安城南的意思,簡稱南山。漢武帝曾在支峰翠華山祭過太乙神,故又名太乙山。從長安朱雀門街南端的明德門至山麓,約八十裏。它是秦嶺山脈的主峰,西起武功縣境,東至藍田縣境,包括翠華山、南五台、圭峰山、麵山等山峰,直如錦繡畫屏一般。森林茂密,山風涼爽,懸泉瀑布,鳥語花香。身在其中,真不知有炎夏酷暑。仲夏,李世民前往太和穀翠徽宮避暑。因其道路崎嶇,山間狹窄,容納不下百官的起居飲宴等活動,又在宜春縣的鳳凰穀營造玉華宮。宮殿及屋宇樓台漫山遍野林立,費用高達數億錢。李世民禦翠微殿,問左右大臣道:

“自古以來的帝王,即令可以平定戰亂,統一中國,卻不能製服四方的夷狄。朕的才能不如古人,而成績卻超過他們,連朕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緣故。眾卿隨意說說,實話告訴朕。”

“陛下的功德如同天一樣高,地一樣厚,萬物渺小,無法讚美。”群臣都覺得李世民不愧為蓋世英主,千古一帝,但是又表述不出來,隻好大唱讚歌,竭力奉承。李世民偏著腦袋聽了一氣,不甚滿意。他凝神想了想,梳理了一下思路,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地佤侃總結說:

“朕所以能做到古代君王都做不到的事,緣由有五點:古代帝王大多嫉妒才幹超過自己的人,朕卻把別人的長處看成是自己的一樣,是其一。人的行為和能力不可能十全十美,朕常常避開其短,取其所長,是其二。君王們往往在引進賢才時把他抱到懷裏,摒棄無能之輩時恨不得把他推下山崖,朕見賢則尊重,見到笨拙的人則充滿憐憫,把二者放到適當的位置上,使其各得其所,是其三。君王大多厭惡犯顏直諫的言論和直臣,陰誅明戮,沒有一個朝代沒有,朕自登極以來,正直的官員在朝中摩肩接踵,不輕易貶黜斥退一人,是其四。自古以來帝王都隻注重中原,自高自大,鄙視蠻夷,惟獨朕同等看待,愛護始終如一,所以蠻族部落都像對待父母—樣依賴朕,是其五。以上五點,成就了今日的盛況。你們以為對不對?”

“陛下說得有條有理,臣等心悅誠服。”

“不要盲目服從。”李世民掃視了一下殿堂,然後把目光轉到褚遂良的身上:“你當過史官,最有發言權。朕說的一番話,合不合乎實情?”

“陛下盛德巍巍,不可勝載。僅僅以五點論定,實在是過於謙虛了。”年初,李世民下詔宣布,明年仲春前往泰山封禪,即在泰山添土祭天,在社首山辟場祭地。七月底返回皇宮後,考慮到薛延陀新近投降,屢興土木工程,加上河北遭受水災,又降敕停止明年去泰山封禪。一代明君李世民,統一國家,偃武修文,任賢致治,開拓邊疆,被周邊國家和部落尊稱天可汗,興修參天可汗道,建立了曠古未有的豐功偉績,一輩子卻沒有實現自己的心願一封撣泰山。有人不免遺憾,有人欽佩他講究實際意義。可是對於親征高麗的失敗,他卻一直耿耿於懷,並沒有從中汲取足夠的教訓。而是剛愎自用,執拗不回,頑固地準備要再一次發動征討高麗的戰爭。參與決策的朝臣們了解李世民愛麵子、不肯服輸的脾氣,隻好三彎九轉地進言說:

“高麗的城堡,大都是依山建築,不容易很快攻破。前年禦駕親征,高麗百姓不能耕種,我們所攻下的城池,糧食已搜刮一空,接著又發生了旱災,百姓大半陷於饑饉。當今之計,我們隻需派出偏師,輪番騷擾,使他們疲於奔命,棄耕躲進城中。用不了幾年,高麗勢必千裏蕭條,人心離異,鴨綠江以北的地區,可以不戰而輕易取得。”

“朕對於蠻族,能做到古人做不到的事,都是因為順應民心的結果。從前大禹率九州的百姓開山鑿石,砍樹伐木,疏浚河川的水勢流歸大海,勞苦固然勞苦,百姓卻無怨言,就是因為順應天心民意。蓋蘇文惡貫滿盈,還那麼囂張,繼續為非作歹。朕替天行道,為民除害,出動正義之師進行討伐,望眾卿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