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天下目標”與此不同。大宋的“天下目標”是什麼?如果用一句話來表述,我傾向於認為: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推演文明天下。
大宋的文明,不是建構的,而是推演的。
建構,往往需要“曆史從我開始”“萬丈高樓平地起”;推演,則需要在接受舊有底盤的基礎上,也即接受經驗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注入文明因素和酵素。
國家要長治久安,且須在文明中推演——這就是趙匡胤實現“天下目標”的邏輯。不放棄政治家的責任倫理和目的方向,盡可能地恪守手段的光明,成為趙匡胤向“天下目標”漸進時,最內在的緊張。
以此考中國史,光武帝劉秀建構並推演的東漢帝國之外,當推太祖趙匡胤建構並推演的大宋帝國。
帝**政,可以是道義的嗎?
大宋帝國的一切“好看”與“不好看”,皆源於此。
公元927-976年軍政故實,將在這種內在的緊張中展開。
我願意將“趙匡胤時代”講述為一代聖君率領他的文武同道,實現“天下目標”的艱難踐履和心路曆程。
曆史記憶
我願意負點責任地說:看懂這五十年間各色人物故實,就會看懂大宋來之不易的文化光榮,看懂老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聖賢大義,看懂吾土吾民的傳統中,那些帝王將相,不僅有種種邪痞邪惡的權謀、陰毒,也有光明光榮的公道、仁德。中國,無可規避的千年命運,就藏在“趙匡胤時代”的故實中。
“趙匡胤時代”,這“轉型期”五十年,是老漢我的“曆史記憶”,往大了點說,也可以是現代中國的“集體記憶”。
“記憶”中的故實很多,聽著,(如俗話所說)我給你“娓娓道來”。如果你願意,也可以跟我一起端起杯來,故實下酒,浮一大白。
這裏說到“五代”,對這段曆史,一般讀者的印象是“有點亂”,其實所謂“五代”就是“梁唐晉漢周”——不過要在每一代的前麵加個“後”字,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你隻要記住“梁唐晉漢周”,就建構了基本的“五代譜係”。譬如,說到“後晉”,就知道:這是“梁唐晉漢周”的第三個中原政權,在它之前,有“後梁、後唐”;在它之後,有“後漢、後周”。而“後周”完了,就是“大宋”。“梁唐晉漢周”,是不是一下子就記住了?
另外還有與“五代”差不多同時,參差錯落著的所謂“十國”。我把它們的國名和興亡順序略作調整,你也可以一下子記住它們:
南唐、南平、南楚、南漢、前蜀、後蜀、吳國、吳越、閩國、北漢
前麵四國的名字頭上都帶“南”字;後麵兩個帶“蜀”字、兩個帶“吳”字;最後兩個單記。一分鍾,也可以記住。這“十國”都不是正式的中原王朝,可以統稱為地方政權。
我編一個順口溜,你來記:
五代梁唐晉漢周,唐平楚漢南在頭,
前後蜀國兩個吳,閩國北漢十國休。
這就是“五代十國”。用心記,兩分鍾內可以搞定。趙匡胤時代,跨著五代和大宋,記住這些亂世中短命王朝的名稱,有助於你讀懂幾百個“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