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一切隻為了能輝煌地死去 (1)(1 / 2)

秦始皇這樣不安於宮廷,拿一多半的時間往外跑,實際意義並不大。依我看,多半是因為新鮮。自古以來能擁有這樣大一塊疆土的君主,還不曾有過,所以他要盡興跑遍大好河山。

可是,他的功績中有如此之多的敗筆,不可能不招致民怨。秦法嚴苛,連說也不許人民說,於是必然會有千奇百怪的反抗形式爆發出來。

他在世時,反抗還是零星的;他一死,這股力量就開閘一般釋放出來了。

就在他第三次巡遊時,路過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忽然路邊躍起一個大力士,甩過來一隻百餘斤重的大鐵椎,“哢嚓”一聲巨響,把秦始皇龍車後麵的一輛副車擊得粉碎。

椎是一種兵器,具體什麼樣子,就是古戲裏的銅錘一類。

那刺客趁著衛士們混亂,一溜煙跑了。李斯等率人在周圍一帶搜捕了半天,毫無所獲。

原來,這是張良謀刺秦始皇。

張良在故國韓國滅亡後,逃出城去,散盡家財要謀殺秦始皇。他後來見到了一位高人倉海君,倉海君為他推薦了一位力士,打造了一隻重120斤的鐵椎。

張良和力士躲在道邊,看得準準的,本來可以一擊而中,但秦始皇的龍車還有一輛副車,兩車一模一樣,故布疑陣,力士判斷失誤,砸爛了空空的副車。

秦始皇終於偵知事情是張良幹的,於是下令全國大搜捕三日,卻搜不到張良。

張良早就改名換姓,逃到了下邳(今江蘇邳州市),隱蔽起來。在這裏,他認識了項羽的叔叔項伯,又遇見了傳奇高人黃石老者,這都是後話了。

博浪沙這一擊,不能簡單地歸為六國貴族心不死,它代表了黔首的一種反抗心理。

你作為絕對統治者,可以極度誇張地使用權力,但是如果你的輝煌大部分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話,就會有人以民意為後盾,挑戰你的權威。

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人,為什麼有人就不服?為什麼能開天辟地的人,人身安全反而要受到威脅?

秦始皇大概沒往深裏想,隻把這歸結於複辟瘋子在搗亂。兩年後,他有一次晚上微服出遊,隻帶了4名衛士,走到鹹陽附近的蘭池,又突遇多名刺客。衛士們還算機敏,當場殺死了刺客。此後,秦始皇下令在關中搜捕20天,想找出幕後指使來,但仍一無所獲。

秦始皇三十五年,有隕石落在東郡。沒過幾天,有人就在上麵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樣。這係何人所為?查來查去沒有結果,始皇帝就下令,把隕石附近的居民全部誅殺,隕石也銷毀掉。

同年秋,有一名使者從關東來鹹陽,半夜裏走路遇到一個神秘人。神秘人把一塊玉石交給使者,托他捎給鹹陽附近的水神,還說了一句:“今年祖龍死。”

秦始皇覺得這事很蹊蹺,問使者在哪裏遇到怪人的,使者說在華陰山下。始皇便不以為意,認為是山鬼出來作祟。

其實秦始皇也知道,天下黔首的服帖,絕不是真心擁戴,絕不是“民始安”而其樂融融,而是懾服於強大的政權。

統一之初,他就下令收繳了天下的兵器,鑄成12個銅人(古稱“十二金人”),每個重1000石,放在鹹陽宮內。為防止極少數黔首造反,他還規定10戶人家合用一把菜刀,刀還必須用鐵鏈鎖住。

可是,問題哪是出在刀具上?

問題是出在人心裏。

秦始皇時代,僅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和長城,就征發了100多萬民夫,再加上其他工程,大約一共征發了300萬人服勞役。而當時的人口,還不到3 000萬。

這就意味著,基層的丁壯絕大部分被抽走了,隻剩下老人、婦女幹活兒。這情況本來就很嚴重,再加上秦朝的田租、人頭稅、鹽鐵專營之利“三十倍於古”(董仲舒語),也就是把百姓的勞動所得收繳了一半以上。結果是男人再怎麼勤奮耕耘,也不夠吃;女人再怎麼辛苦紡織,也不夠鋪蓋。家裏孤寡老弱,互相不能養活,道路上病餓而死的人到處都是。

這樣的慘景,人心怎麼會服?你就是到處刻石碑,歌頌“祖龍”的豐功偉績也沒用。

元朝人陳孚有一首《博浪沙》詩寫得好:“一擊車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人間鐵未銷?”

說得好!人心不服,你就是把菜刀收繳了,又有何用?後來的陳勝吳廣大起義,人們就是拿了鐮刀、鋤頭杆起來造反的。所謂“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一點也不錯。

秦始皇對此毫無察覺,他也怕有人威脅他的統治,但擔心的並不是黔首們會怎麼樣。

前述使者在華陰山遇到怪人,拿回來一塊玉石,在收進府庫時,倉庫吏認出了這塊玉石——這不是始皇在第二次巡遊渡江時,投到水裏去祀神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