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創世紀的偉人也有敗筆 (2)(1 / 3)

這阿房宮,有多大?不好估摸。因為它修建了快10年最後也沒完工。單說正殿的規模就很嚇人,東西寬500步,南北長50丈,殿上可同時坐10 000人,殿前廣場上可容納10萬人。古代的人口少,設計這麼大的廣場想幹什麼?隻有偉人才知道了。

宮殿的四周,回廊環繞,有的回廊從殿前直通南山頂上的宮殿。此外還建了一座天橋,淩空飛架渭水,直達鹹陽。

先秦時代的宮殿,不像明清的北京故宮那麼世俗化,早先的宮殿更高、更複雜、更富有奇幻感。

阿房宮采用的技術是一流的。為防刺客混入,前殿用磁石做門,四夷來朝的使者中,如果有身懷利刃的歹徒,立刻就有機關“哢嚓”一聲攔住。

秦始皇把滅六國時搶來的美女、鍾鼓樂器,都安置在阿房宮裏,以至於“後宮列女萬人,氣上衝於天”!

唐代詩人杜牧曾作了一首《阿房宮賦》,把當年盛況想象了一番,估計與事實差不太多。開篇的第一段,就氣勢壓人:“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

這樣的宮殿,施工延續了10年,罪孽真是夠大了。

秦始皇的負麵“功績”之二,是修建驪山陵。

深宮大宅是現世的住房,而陵墓是死後的住房,與營建阿房宮幾乎同時,秦始皇又開始了修建來世的住宅,也就是後世叫做秦始皇陵的墓園。

秦始皇陵在鹹陽的芷陽一帶,占地56平方公裏,其墳頭經過兩千年的風雨侵蝕,至今仍有46米高,屹立於臨潼之南,與驪山並立。據考證,當年的高度竟有120米,完全靠人工堆成。

在這座宏偉的人造山丘下,有一個迄今未能知曉詳情的地宮。為防泄密,當年修建地宮的能工巧匠,在始皇帝落葬後全部被封殺在墓中,因此地宮的建製、形狀如何,沒有片紙資料留存下來。

我們隻能從《史記》上的隻言片語,想象這個地下世界——穿鑿了三層地下水,用銅汁澆鑄成棺槨,將天下奇珍異寶搜羅來,堆積成山;又用水銀製作了人造的江河大海,流動不止。天棚頂上畫滿天文景象,地麵畫著地理圖案;又用東海人魚的油脂做燈,長明不熄。

這樣壯麗的地宮,絕大多數讀者大概今生無緣得見了。但是從1974年在驪山腳下挖出的秦兵馬俑坑來看,秦始皇陵有多神奇,就能品味一二。要知道,這個坑,不過是驪山陵外圍的一個小小的部分。

而它足以讓一個人不朽!

這浩大的工程,確實保住了秦始皇的靈魂兩千年間不受侵擾,因為誰也組織不起那麼大的一支盜墓隊伍。

可是,偉業不可能憑空而起。修建阿房宮、驪山陵這兩個大工程,不知耗盡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史料記載,共動員了70餘萬人,其中大多數是刑徒。

這就要提到秦始皇的負麵“功績”之三了——法網太密。

秦法嚴苛,人民動輒獲罪,當時的刑徒在服勞役時,要穿赭色衣服,《漢書》上說“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見犯罪者之多。

秦朝的律令,刑徒是沒有刑期的,要一直服役到死。這就使幾十萬、幾百萬人毫無解脫的希望。人不怕苦,也不怕窮,就怕永無希望。遍地的刑徒,以及更多的害怕自己將成為刑徒的人,就成了大秦帝國潛在的掘墓人。

法家理論向來有神化法律的傾向,秦始皇則集一切法家之大成,將帝國變成了一張大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