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二十一年,強秦對剩餘三家的總清算,開始了。這一年,由小將王賁領軍,試探性地伐楚,一口氣拿下了十餘城。
這王賁,是名將王翦的兒子,此時“尚未及冠”(未成年),小孩兒一個,但智勇不下於其父。嬴政非常看好年輕一茬的將領,這一時期很願意使用新人。
伐楚的成功,使嬴政心裏有了底,這華南虎並不可怕,還是先把大門口蜷縮著的魏國收拾掉再說吧。少一個是一個。
第二年,他令王賁率軍轉向魏國,包圍了孤城大梁。
魏國兩年前剛死了國君,太子假即位,他知道這一天早晚要來,又不想投降,可是滿天下連個求援的主兒都找不著了,隻有困守。
魏王假把大梁城的城牆加固了、雉堞加高了、護城河挖深了,又把城中精壯全部集中起來,配上強弓勁弩,日夜巡邏。
反正不能不戰而降,畢竟也曾是七雄之一雄啊。
少帥王賁到這兒一看,硬攻是不成,魏國人說這城池“固若金湯”可不是吹的,於是就仔細察看,看出了破綻——大梁城地勢低窪,黃河與汴水皆從城西而過。
王賁笑了:這就是我的兩支“水軍”呀!
於是他下令挖渠引流,不到一個月,就把溝渠挖到了大梁城下。看準了時辰,王賁下令破堤灌水,滔滔洪水狂泄而出,大梁頓成澤國,人或為魚鱉。
這樣泡了三個月,大梁城多處崩塌,秦軍趁勢破城而入,魏王假不得已出城投降。秦軍入城後大開殺戒,屠了城,沒屠幹淨的居民,後來都遷移走了。
六國中的第四家,也倒掉了。
這真是天命在秦,一個尚未“大學畢業”的小將軍,輕輕鬆鬆就能滅國。
司馬遷後來到過大梁,在城裏對老住戶訪談,居然還有人記得水淹那會兒。他撫今追昔,也直歎“天方令秦平海內”,換了誰來守大梁也不成。
那麼下一個是誰?肯定是楚國了。
嬴政在擺弄天下的棋局中,玩到現在,是處處得心應手了。滅魏之前,他對楚做了試探性的武力警告,結果在滅魏的過程中,楚國一動沒動。
與此同時,秦國又派出臥底把齊國君臣也擺平了——我要滅誰,你齊國不要管,自然就沒事。
現下,就是集中力量對付楚國的時候了。楚國,是六國中相對強大的一國,事後證明,打起來甚至比打趙國還費力。
伐楚的時機也選得很好,楚國上層發生內訌,新君楚哀王上台才兩個月,就被弟弟負芻給殺掉了。現任楚王負芻,根基也不大牢。
在滅楚之前,嬴政召集文武群臣,專門開了研討會,主要征求了兩位戰將的意見,一位是王建,一位是李信。
李信也是個少年將軍,估計歲數比王賁也大不了多少。他在滅趙、滅燕戰役中都是王翦的副將,屢建奇功。特別是到遼東去抓燕太子丹時,隻帶了幾千輕騎,千裏奔襲,把燕王父子追得無路可逃,這一點甚獲秦王讚賞。
正因為如此,李信也就有點傲氣。
嬴政先問李信:“我要攻取楚,將軍您考慮,要多少人夠用?”
李信沒把楚國當成什麼,一拍胸脯說:“不過用20萬人。”
嬴政轉而又問老將軍王翦。
王翦答道:“非60萬人不可。”
嬴政忍不住笑了:“王將軍果然是老了,何故膽怯至此!”
於是很快敲定,由李信和蒙恬帶領20萬軍隊伐楚。
王翦無端被秦王視為懦弱,心中不平。因為這個緣故,告老還鄉去了。
嬴政二十二年,滅楚行動開始。秦軍分為兩路,李信一路攻擊平輿(今屬河南),蒙恬一路攻擊寢(今安徽臨泉)。
楚國方麵也知道最後的時刻到了,派出了老將項燕,以全國之力迎擊秦軍。
一麵是少年將軍、兵甲鮮麗;一麵是沙場老夫、眾誌成城。好戲就這麼開演了。
秦軍首戰的這兩處,都無險可守,因此輕鬆地拿下。
蒙恬得手後,又轉而攻占城父(今安徽亳縣)。李信接著也攻占鄢郢。看來,楚國真不是什麼華南虎,跟待宰的羔羊差不多嘛!李信誌驕意滿,急於得勝,便孤軍深入千裏,去與蒙恬會合。
中國有句俗話說“老將出馬,一個頂倆”,說的就是下麵將要出現的情況。其實中國的真道理,都在這樣的民間俗語中。
楚將項燕,早看出了李信孤軍深入的破綻。老將軍不打陣地戰,專打運動戰,率領楚軍緊隨李信軍之後,三天三夜,馬不停蹄,夜不宿營,瞅準了機會發起攻擊,連破兩座營壘,殺死七名都尉,大破李信軍。
李信軍支撐不住,狂奔而歸,全數退出了楚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