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逆境中,蘇軾以勤儉節約來維持生活,渡過難關。今天看來蘇軾的方法不失為良策。
奢侈會破壞人們的心靈,因為不幸的是,你獲得越多,就越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渡過難關;誰在富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饑寒。
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
用之無節,則常不足。
金錢這種東西,隻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製人類才能的禍害。
生活上的困難是暫時的難關,節儉是挺過難關的唯一辦法。待你勝利之後方知生活原來這樣浪漫,仿佛是小小的插曲。
1.節儉中最重要的一環是規劃,它能幫助你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夙願。
2.一定要講誠信,講誠信的人都會嚴格遵守諾言履行節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3.在盡享社會財富的富足給我們帶來的種種便利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了自己身上節約的責任。
第8節
周總理請吃午飯
周恩來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鬥,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的作風。”
朱光亞同誌曾回憶過關於周總理的這樣一則故事:1961年12月4日相關部門領導召集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規劃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九點開始,到中午還沒有結束,周總理就留大家一起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擺幾小碟鹹菜和燒餅。周總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樣的飯菜,根本沒有總理的架子。和他一起吃飯,就好像大家都是一個家庭的普通成員,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這個故事至今聽來讓人覺得很有教育意義。
在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的今天,很多人的頭腦中,節約意識漸漸淡化了,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作風的現象不為鮮見。有些人認為,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是過去戰爭年代和艱苦歲月中提出的特殊要求,現在條件和環境改變了,再提倡這個就不合時宜;也有些人認為,是否艱苦樸素是個人生活的小事,吃點、喝點、玩點無礙大局,沒有必要看得那麼重,要求得那麼嚴;還有些人認為,時下人們生活講質量、吃穿講檔次,國家也提倡和鼓勵消費,“慷慨花錢”是為國家經濟建設做貢獻。這些認識、人生觀、價值觀是不可取的。
崇尚儉樸、反對奢華、艱苦奮鬥曆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黨始終堅持和倡導的優良作風和克敵製勝的法寶。當年,美國記者斯諾在延安看到中共中央領導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飯,穿的是用繳獲的降落傘改製的背心,住的是簡陋的窯洞,他感慨地稱讚這是存在於共產黨人身上的“東方魔力”,並斷言這種力量是“興國之光”。我國正是靠這種力量不斷走向強大的。
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不僅在革命戰爭歲月和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的條件下需要堅持,今天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仍然需要堅持。應當看到,雖然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需要進行長時期的奮鬥。即使在我國實現了小康,富裕了,但我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的國情,也不允許坐享其成,奢侈浪費。
“節約雖有限,萬合是十石,細流成江河,衝破東海岸。”節約是強大力量的儲蓄!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如果驕奢淫逸成風,享樂主義盛行,就沒有希望。
1.聚沙成塔,積少成多。鋪張浪費不但給自己的家庭帶來損失,也會給國家帶來損失。
2.在浪費的同時,是否想到地球上的資源正在減少?當需要的某種資源缺少而無法提供時,你還會浪費嗎?
3.在自己節約的實踐活動中要逐漸認識到,節約活動本身“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你要爬,就要爬到頂峰,否則一摔倒就要跌到深淵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