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輯 節約,一生食用不完的美筵(5)(1 / 1)

“衣,不過是遮體;食,不過是充饑。”西方國家,主人用一杯葡萄酒,一塊麵包,外加幾塊牛排、水果招待客人,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比爾?蓋茨宴請胡錦濤主席以及美國太平洋西北部最有權勢的政商精英,屬於“家庭宴會”,倘若按照西方人的思維看,那份“三菜”也屬於“盛宴”了。應該說,吃飯崇尚簡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習慣、一種文明。

誰都知道蓋茨很有錢,但是同樣有很多人也知道蓋茨很節儉;誰都知道中國的富豪比起外國的富豪還算不上很有錢,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的富豪很奢華,動輒“不買最好的,隻買最貴的”,“不吃最好吃的,隻吃最貴的”。蓋茨的三道菜,起碼讓中國的富豪開了“儉眼”,從今以後起碼知道最盛情、最合適的款待不一定非要用盛宴來表達。

1.錢要用得有益,絕不能浪費。禮要做到合乎情理,絕不能失儀。

2.高雅的修養需要用心學習和實踐,在實踐中理解生活的真諦。

第6節

一枚硬幣

一個英國人和一個猶太人,他們都是剛畢業的年輕人,一同去找工作。

一枚硬幣躺在地上,英國青年看也不看就走了過去,猶太青年卻激動地將它撿起。

英國青年對猶太青年的舉動露出鄙夷的臉色:“一枚硬幣也去撿,你這人真沒出息!”

猶太青年望著遠去的英國青年心生感慨:“讓錢從身邊白白地溜走,你這人將來也出息不到哪兒去。

兩個人同時走進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資也很低,英國青年不屑一顧地走了,而猶太青年卻高興地留了下來。

兩年後,兩人在街上相遇,猶太青年已變成了很富有的老板,而英國青年還在尋找工作。英國青年對此不可理解,說:“你這麼沒出息的人怎麼能這麼快就‘發’了?”猶太青年說:“因為我沒像你那樣紳士般地從一枚硬幣上邁過去。你連一枚硬幣都看不起眼,怎麼能改變你的現狀呢?”

英國青年並非不要錢,可他眼睛盯著的是大錢而不是小錢,所以他的錢總在明天,因為他“自信”明天一定會有更大的錢在等著自己。

猶太青年不放過任何賺錢的機會,他眼睛盯的是所有的錢而不分大小。所以他的錢總是在今天,因為今天也可能是他發跡的最好契機。

最值得我們借鑒的是猶太青年的賺錢態度。他的經曆告訴人們:不應該隻看到大利而忘記小利,不應該隻看到明天而忘記今天。畢竟今天排在明天的前麵,今天比明天更重要。

沒有小錢就不會有大錢。你不愛惜錢,錢也不會來找你。積土成山,積流成淵,隻有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節約身邊的每一分錢,也許正是這一分錢的積累,才使得你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上的轉變。

1.最好周末能帶孩子去體驗體驗生活,讓他(她)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2.讓孩子多了解外麵的世界,了解貧困山區的孩子是怎樣學習和生活的。

3.任何理論的灌輸都沒有實踐對孩子更具有感化的作用。提倡勤儉要從實踐中去檢驗真理。

第7節

房梁掛錢

蘇軾,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

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隻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隻準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裏,以備意外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