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兵潰三路(1)(1 / 3)

1.明神宗調兵遣將

島山大戰失利之後,明軍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壞消息接連不斷。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李如鬆殞身沙場。

第一次東征之後,李如鬆被明神宗冷落五六年之久。萬曆二十五年(1597)冬,遼東禦倭總兵官董一元赴朝作戰,朝中大臣推薦了好幾位接任者,但明神宗念念不忘李如鬆,特旨起用。盡管大臣屢屢反對,但明神宗主意已定。次年正月初九,明神宗任命李如鬆為遼東總兵兼備倭總兵官。

遼東,九邊之首,北京肩背,對防禦蒙古、女真和拱衛北京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遼東總兵兼備倭總兵官無疑是征倭的後備統帥。明神宗再次起複李如鬆,令其萌誓死以報之誌。

四月,韃靼進犯遼東,李如鬆率精騎五六千,輕敵冒進,被韃靼數萬兵誘至撫順渾河太清堡,初六中伏身亡,副將以下參將、遊擊共五人,及千總、把總二十四人,士卒三千餘人陣亡。

噩耗傳來,明神宗如斷一臂,不勝哀痛,加祭塋葬、諡忠烈,祭十九壇。

朝鮮人民緬懷李如鬆的光輝戰績,五月二十四日,國王李昖下令在平壤設

下祭堂,掛上李如鬆的遺像,讓朝鮮人前去吊唁。明朝人見了遺像,遙想將軍當年雄姿,無不谘嗟歎息。

十八世紀的朝鮮哲學家李德懋寫下《碧蹄店》一詩,憑吊這位抗日名將:

天兵癸巳齒倭鋒,鐵馬啼勞膩土濃。

未抵輕儇蝴蝶陣,臨風痛哭李如鬆。

李如鬆的悲痛還沒過,明神宗又聽到心煩的消息:初八,水師統將陳璘的廣東兵在山海關嘩變。

但最讓皇帝憂心的還是遼東,蒙古人和女真人正虎視眈眈。十三日,明神宗讓尚在朝鮮征戰的李如梅回到遼東,以代其兄。二十日,明神宗任命李如梅為遼東總兵兼備倭總兵官,董一元為禦倭總兵官,兼任征倭中路軍統帥。

當明神宗正為遼東、朝鮮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邢玠的奏報又使他沉浸於極度的悲痛之中。就在董一元被任命為中路軍統帥的同一天,副總兵李寧遇襲陣亡①。這是兩次東征期間明軍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

當時日本人瘋狂侵掠居昌等地,李寧率騎兵兩千,自安東城向居昌進軍,遏製日軍北上。這時李寧也犯了李如鬆式的錯誤,聽到日本人從山陰來犯,隻率領一百三十餘人,長驅直入,在鹹陽沙斤驛洞口與日本人遭遇。日本人在山丘背後埋下伏兵,將李寧誘至埋伏圈。結果李寧輕敵中伏,遂遭不測。親兵把總李欒率家丁六百,前去援救,也僅以身免。消息傳來,朝鮮上下震驚。

一個多月之間,兩位總兵犯下同樣的失誤,這讓明神宗意識到將帥的重要性。再加上楊鎬革職而去,朝鮮將帥緊缺。明神宗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東征一事上。

六月初九,明神宗特令給事中徐觀瀾查勘東征軍務,監督明軍,緊接著旨令朝臣推選楊鎬的繼任者。在十三日的九卿科道會議上,產生了一份候選人名單。吏部兩位:萬世德與梅國楨;兵部三位:汪應蛟、李植、王見賓;風力科臣一位:侯慶遠。最後由皇帝聖裁圈定了汪應蛟一人。四天後,汪應蛟升任經理朝鮮軍務。

① 此次東征將領中有兩個李寧,一個是副總兵李寧,一個是參將李寧。

汪應蛟,字潛夫,江西婺源人,擅長水利治理。

二十三日,正當這個農田水利學家整裝待發時,一道聖旨又下來,改天津巡撫萬世德接替楊鎬,讓汪應蛟去當天津巡撫。明神宗的反反複複,表明了他的極度焦慮。

萬世德,號震澤,山西太原偏頭關人。史稱他在青海湟中治兵,多建功績。萬曆二十五年(1597)九月十日,萬世德擔任抗倭的後方基地、兵工廠——天津的巡撫。治津期間,萬世德開墾農田,增收賦稅,鞏固海防,有力地支援了朝鮮前線的抗日鬥爭。由於他在陸地防禦、海上作戰、後勤供給方麵經驗豐富,所以被明神宗重用。

經略邢玠也從島山戰役中吸取教訓,認為明軍此役戰敗,缺乏水師支持,李舜臣也沒有應約赴戰,讓日本人橫行大海,隨意增援。而朝鮮水師雖然英勇善戰,但僅兩千餘人,隻能進行一些騷擾。要想徹底消滅日本水師,還需從明朝調去大量的戰船和兵力。邢玠上了一道奏折,讓明神宗作出了一個扭轉第二次東征戰局的英明決策——派遣水師入朝作戰。

國內的增援部隊源源不斷趕往朝鮮,都督陳璘的廣兵,鄧子龍的浙、直兵,劉給廷的川兵。據楊鎬開出的增援部隊名單,連原先駐朝明軍,一共八萬七千四百八十人。其中水師部隊六千一百八十人:福建遊擊許國威,領兵一千一百八十,總兵陳璘本營,領廣東兵五千。

陳璘,字朝爵,號龍崖,廣東翁源縣龍田鋪人。璘少懷大誌,身材魁梧,膂力過人。《明史·陳璘傳》稱:“陳璘有謀略,善用兵。”陳璘二十一歲即奉命平亂,三十年間身經數百戰,大戰大勝,小戰小捷,鮮有敗績。萬曆二十一年(1593),明神宗命他統薊、遼、保定、山東軍,禦倭海防。後封貢議起,改調協宗漳、潮,實任南澳島副總兵。後被奏劾,複罷官歸。陳璘是東征明軍中作戰經驗最為豐富的將領之一,堪稱明朝水師第一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