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直搗蔚山(4)(3 / 3)

雖天時不順,掃蕩未畢,猶望數月之間,有清海波殲醜賊之偉績,而如諸將進退,功罪之分等,皆小邦陪臣、南中士女,所親目睹聞,不容有一毫差誤。

大人以此受誣,而不能白,使垂成之功,敗於一朝。驕賊益無忌憚,列營無所係心,而我小邦君臣,縻所歸依,百萬赤子,舉將駭歎而思潰。機事易失而難再,民情易動而難安。(《朝鮮李朝宣祖實錄》)

楊鎬令旗鼓手李逢陽接待,轉述他的話:“我心領了朝鮮陪臣和人民的心意,但皇命已下,不可更留。陪臣不必如此。”

朝鮮百官及士民再三懇告:“小邦已經向朝廷啟奏了。小邦日夜期盼能夠上達天聽,為老爺申冤。如果無法這樣,那就等待邢軍門到達王京後,請老爺再從容登途起程,如此人心才不至如今日驚惑。但願老爺深察此情此意,少停行李。”

聽到這些話,楊鎬不由得熱淚盈眶。過了許久,才叫李逢陽出告:“我知道了陪臣等的眷眷之意,但是聖旨已經下來,不可停行。”朝鮮官民這才依依不舍,離開了楊鎬的衙門。

在指揮作戰方麵,楊鎬隻能算上一個庸將。但是在公關方麵,楊鎬是絕對的能人。這樣的敗軍之將,在朝中有人袒護著他,在朝鮮深得民心,在東征軍中居然也深得軍心。

初十,東征將領吳惟忠、茅國器、許國威等二十三人,聯名上奏,請求朝廷撤回成命。

武將們的奏疏讀起來感心動耳,回腸蕩氣,絕對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許國威還獨自附上了一封請願書。

可是,再動聽的文句也遮掩不了島山失利的結局,再崇高的讚美也粉飾不了楊鎬拙劣的指揮。

初六,楊鎬終生難忘的日子,朝鮮舉國如喪考妣。國王親自率領百官,在弘濟院哭泣送別。王京男女老少,都垂髫戴白,送出祖房之外。

楊鎬來朝鮮時,威風凜凜,不可一世。現在離開的時候,披麻戴孝,渾身上下布衣布巾,形容毀瘁(還在丁憂守孝期間)。

李昖仍是一如既往地恭謹,就像剛剛迎接那樣彬彬有禮,說道:“小邦唯大人是仰,大人不意旋歸,此後小邦無所依賴。今天無言以對,不知所語。”話畢,李昖嗚咽哽塞,淚涕橫飛。左右隨從,莫不掩麵而泣。

楊鎬的部屬,也都是兩眼泛出淚花。楊鎬滿懷愁緒,慘然動容,不無愧疚地說:“來朝鮮兩年,一事無成。隻是驚擾了貴國,慚恨不已。新經理萬老爺,諳習兵事。後頭的水師,也會不斷到來。糧餉一事,最為緊要。望多多整備船隻,速速運輸軍糧。”

李昖答:“臨行吩咐,小邦敢不盡心?”

問候世子之後,楊鎬就要離開。

李昖說:“想更進一杯,但惶恐不敢。”

楊鎬告辭:“國王的好意,我心領了。”

楊鎬一走,朝鮮就失去了擎天柱。李昖魂不守舍:“小邦仰賴大人而得再生。大人今日回去了,又有誰靠得住?”

楊鎬最後說了一句:“另自勉力,自可興複。貴國複興的那一天,我雖在九泉之下,深埋於幽林之間,也足以自慰了。”

王京的坊市父老,遮道號哭。楊鎬在轎上竭力勸慰,落淚而去。

楊鎬回國,所經之處,無不受到朝鮮士民的夾道歡送與慰留。當他行經開城時,城內男女竟攔住轎子,乞求留下。楊鎬見此情景,滾燙的淚珠不斷湧出,內心不忍:“無奈聖旨嚴切,隻得安撫,代我來者勝於我,必能殺賊,你等放心吧。”

如此走了喪魂失魄的半個月,楊鎬於二十五日到達義州,與明朝郎中董漢儒相會於鴨綠江上。二人在船中,徹夜把酒細談。

楊鎬對陪送的朝鮮沈喜壽說:“賢王洪福,理當平複。新經理當於今日出來,無須憂慮。你回去告訴國王,望更加勤勉、努力。”說完,渡鴨綠江而去。

楊鎬深得朝鮮民心如此,這在中朝友好交往史上很是少見。

參劾楊鎬的丁應泰則受到朝鮮人無窮無盡的詛咒,又擔心受到楊鎬黨羽的報複,竟然在遼陽城稱病不起,即使軍中有事也懶得理了。

自參倒楊鎬之後,丁應泰心虛膽怯,夜不安枕。每夜竟要七八個壯士手持兵器,圍著床榻通宵守護;食物要親信去購買,而且都要標明賣主的姓名,以防有人下藥毒害。

楊鎬革職之後,閑待了十二年。萬曆三十八年(1610)複起。萬曆四十六年(1618)為兵部右侍郎經略遼東,次年敗於薩爾滸之戰。崇禎二年(1629)九月二十六日,楊鎬被殺。明亡,楊鎬也負有一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