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說:“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楊鎬違背兵法,步步被動,山窮水盡。
在《明史紀事本末·援朝鮮》中,楊鎬被寫成一個帶頭開溜的“楊跑跑①”。事實上,在明軍撤退過程中,楊鎬的表現還是頗有紳士風度的。
據載,撤軍令在巳時初發布,楊鎬傳令步兵,以及軍中病傷士卒,先行流出。
午後,箭灘吳惟忠、茅國器的浙江騎兵、步兵還來不及接到楊鎬的撤退命令,就開始倉促逃走了。山頂上的日本人見機魚貫下山,一陣截殺。浙江步兵抵擋不住敵人猛烈的攻擊,無數人成了日軍的刀下冤魂,生還的沒幾個,騎兵也損失極多。遊擊盧得功的兩千兵馬在西江口,幾乎全軍覆沒。明軍或丟盔棄甲,或裸身而退,哭爹叫娘,狼狽而逃。朝鮮兵死傷也很慘重。
未時末,楊鎬見大軍撤退大半,下令撒去統帥營帳。
撤離之時,楊鎬令擺賽、楊登山殿後,次第卷退。擺賽請單獨同日本人決一死戰,楊鎬不許。擺賽胸中鬱悶,橫臥戰馬跟前,吟詩唱歌諷刺楊鎬。三個月後,擺賽病死軍中。東征軍四大虎將之首擺賽,看到無數將士身亡,戰爭敗局淒慘,恨恨而終。 ① 原文:鎬不及下令,策馬西奔,諸軍無統禦,皆潰。
這時,藍江岸邊的幾十艘日本戰船仍然不敢輕舉妄動,雖有敵人下船登陸,但也沒有追擊後撤的明軍。直到偵探報告說,明軍陣地到處起火,彌漫著煮藥的味道,疲困病軍留在營內哀號不已,日軍這才知道明軍已經全部撤退,於是,爭先恐後跳下船,追上去。不料,楊鎬令精騎殺了個回馬槍,斬殺九個日本人,其餘日軍慌忙退去。
由此可見,日本人的追擊並不積極,使得楊鎬有足夠的時間下令燒毀來不及運走的軍糧、器械,從容地向慶州方向撤退。
離開大營之前,楊鎬到處巡查儲存軍糧之處。確認軍糧均已化為灰燼,楊鎬下令門下官人,收拾缺乏馬匹的士卒,丟棄盔甲,焚燒軍資積聚。所有有用物資都毀壞之後,已經耽擱了大半天,楊鎬這才跟著斷後隊伍最後離開島山城。
楊鎬走了十二裏,尾隨的一隊日軍從白奄寺後山叫喊殺出,楊鎬下令騎兵應戰。日軍很快就無影無蹤。但騎兵一走,日軍又像幽魂一般跟蹤上來,直走了七八裏,才完全消失。可以斷定,有組織的撤退,使明軍基本上沒有受到損傷。
當天明軍撤退之時,島山的吉川廣家也從城內殺出,同援軍從水陸兩路追擊,殺出三十裏之外。由於是臨時決定撤軍,明軍倉促敗走,弓箭、鎧甲滿地遺棄。隻有祖承訓在半夜率敢死士二十人,潛入西生浦倭營,拔除吊橋上的木牌標識;而李芳春邀截緊隨的日本人,掩護主力撤退,斬獲百餘級。明軍損失的主要是那些來不及撤退或者行動緩慢的部隊。
初五,黑田長政又渡河追襲明軍。島山城內的日本人也大開城門,與黑田長政兩麵夾擊殘存的明軍。吉川廣家殺入明軍陣中,明軍大敗,僵屍遍布四五裏,委棄器械不可勝數。黑田長政又急趕一陣,見吳惟忠、茅國器斷後,不敢再追,引兵退還。
至此,持續十多天的蔚山—島山大戰落下帷幕。楊鎬以三倍於敵的兵力(明軍四萬四千人,朝鮮兵一萬三千人),將加藤清正緊緊包圍在島山孤城之內。雖將士勇猛,但由於主帥楊鎬違背兵法,不善於捕捉戰機,以致最後日本援軍趕到,楊鎬倉皇撤去。加藤清正乘機出城邀擊,明軍傷亡慘重,大敗而回。
關於明軍在此戰中的損失,有多種說法:楊鎬自己上報僅陣亡一千八百人。《朝鮮李朝宣祖實錄》中雲:“明軍死者無數,或雲三千,或雲四千。”《明史·朝鮮傳》說:“士卒物故者二萬。”丁應泰參劾楊鎬的奏本中稱:“死者四千八百,又死傷六千。”
這年十一月,朝鮮為了替楊鎬申冤,特意委派親曆島山之戰的李德馨,對明軍的具體傷亡情況作了非常仔細的查訪。查訪結果出乎意外,明軍損失人數相當少。
朝鮮還寫了份詳細的調查報告,上呈給明朝兵部,以辯楊鎬之誣:
上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有經理(楊鎬)與提督(邢玠),領大協兵,自慶州前進……分兵突擊,斬級四百餘顆,官兵無一人死傷。
二十四日,大兵攻破城隍堂及太和江左右賊壘,焚燒柵房,斬級六百餘顆……是日遊擊茅國器、盧繼忠等步兵俱在前行,多有被傷,或有致死者。
二十五日,大兵進攻本城……是日官兵死者,約有二百餘員名,傷者約有一千餘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