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生下令發炮沉著應戰,曠野之中的黑田軍冒著轟鳴齊飛的炮丸奔跑而來,很快黑田長政兩邊的翅膀被打得七零八落。
解生見狀,戰旗一揮,明軍騎士奔襲過去,在平坦寬闊的原野上施展他們最拿手的好戲。
黑田長政登上東山,以觀明軍陣勢,說:“敵人眾多,不可不死戰。”帳下的母裏太兵衛,與後藤又兵衛合稱“黑田家雙璧”,跑在前頭,勇猛衝進明軍。很快,刀劍碰撞聲、叫喊聲、銃炮聲,交織成一片,響徹在素沙坪上空。黑田長政與解生棋逢對手,短兵相接,陷入苦戰。
黑田軍兵力占據優勢,明軍漸漸不敵,眼看就要敗下陣來。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明軍千總李益喬、把總劉遇節及時殺到。解生等如虎添翼,士氣複振,僵局很快被打破,明軍又重新占據了上風。
黑田長政騎著戰馬,頭上盔帽像鼓了風的帆,奔跑在兩軍之間,不斷地叫喊打氣。很可惜史書上沒有黑田長政與解生直接交鋒的記載,無法讓人看到許褚鬥馬超的好戲。
黑田軍不是對手,久戰體力不支,士氣衰竭。這時,竹森新右衛門獻上計策說:“敵人兵多,我軍寡不敵眾。可以分出一小隊,出敵之右,引誘敵軍。總軍暗下左轉,襲其不意,敵人必敗。”
明軍果然中計,一陣騷亂。黑田長政趁機擺脫明軍的糾纏,往木川、清州方向遁去。
激戰兩天,明軍疲憊不堪,而往南地形偏僻,山路崎嶇,又加上毛利秀元率三萬大軍趕到,於是麻貴下令休戰。解生隻得率部撤出戰場,離開稷山,途經振威,黃昏時凱旋到水原,在此做飯飽餐一頓後,眾人起身,已是深夜二更。
等毛利秀元主力到達,黑田長政便鼓起勇氣,殺回稷山。可是早已人去城空,黑田長政率部入城,拿下了稷山,在此駐紮了十多天,移向牛峰。
稷山之戰,日軍死亡士卒五百餘人,隊長以上軍官被殺二十多人。是戰,明軍陣亡兩百多人。
另一路明軍參將彭友德等追擊日本人到青山,也在荊江凱歌高奏,斬獲首級一百六十二。接連大敗的日本人無處泄恨,沿途所經,那些無辜的朝鮮人慘遭荼毒。
稷山大捷是第二次東征的轉折點。捷報傳到王京,人們為之一振,民心安定,軍心振奮,再也聽不到“撤”“跑”的字眼了。
在明軍取得稷山大捷的同時,朝鮮水師統帥李舜臣也在鳴梁擊敗日本水師。至此,聯軍相繼取得海、陸交戰的勝利,日本人士氣大挫,隻得轉攻為守。
5.鳴梁的月夜
閑山島水師覆亡的敗訊傳到王京,朝廷震驚。國王李昖急召大臣,檢討教訓。
慶林君金命元、兵曹判書李恒福從容回答:“這些都是元均之罪。唯今之計,隻有重新起用李舜臣了!”
李昖雖然糊塗,但一生中作了兩個英明的決定:一個是壬辰倭亂發生後,馬上向父母之邦明朝乞求援兵;另一個就是罷免李舜臣之後,又重新起用他。
七月二十二日,李舜臣重新成為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兼慶尚、全羅、忠清三道統製使。同時,權俊被任命為忠清道水軍節度使。
李舜臣這才從牙山軍營中,回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珍島,去重振早已凋零的朝鮮水師。
李舜臣帶著一名軍官,晝伏夜行,從日本人的眼皮下溜過慶尚道,橫穿全羅道,來到了全羅最西南端的珍島。這時,日本人的五萬大軍已經出發去攻打南原城。
登上珍島,李舜臣看到的是一片狼藉,舟船器械,蕩然無存。他感到無比悲憤,現在他必須重新開始,發揮自己超群的軍事才能,重新組建一支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水師。
慶尚右水使裴楔帶來八艘戰船,另外還有鹿島的一艘戰船。可惜,裴楔早已心灰意冷,把船隻丟給李舜臣,自己棄船登岸而去了。讓李舜臣去跟日本人決鬥吧。
有了戰船,就有了希望,哪怕隻是一艘。
李舜臣召來全羅水使金億秋,命他的五個部將,把戰船簡單裝飾一番,就算是新水師的成立慶典了。李舜臣與眾人誓約:“吾等共受王命,義當與同死生,國事至此,何惜一死,惟死於忠義,歿亦有榮。”
大家都激動得淚流滿麵。
很快,李舜臣的新水師就有了戰船十三艘、哨探船三十二隻。盡管戰船隻有十三艘,可是它們足以頂得上日本人的三十艘,甚至一百艘。現在,新水師渴望一戰,以試鋒芒。
日軍攻下南原之後,氣焰囂張,陸軍繼續掃蕩全羅道。日軍水師在藤堂高虎、加藤嘉明、脅阪安治、來島通總的率領下,沿著全羅道南海岸,向西搜尋朝鮮的殘餘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