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成為本企業首席培訓師的"一把手",不是合格的"一把手";沒有本企業精英擔當內部培訓師的培訓,不能打造出一流的培訓力;沒有本企業精英擔當內部培訓師的企業,不會成為優秀的企業。
理論家要嚐試做事,實幹家要研究理論,才於本職工作各有裨益。也隻有這樣,當理論家與實幹家發生爭論的時候,才能讓人相信他們爭論的是同一件事情。
從實踐中得來的第一手認識,往往是思想的"毛坯",雖然粗糙,但彌足珍貴。對企業管理來講,從實幹家中產生的理論家才比較"靠譜"。但對企業實踐來講,即便是"靠譜"的、新鮮出爐的理論也會很快過時,這是殊為可惜卻也應慶幸的事。
企業的領導者要承擔起理論創新的任務,或成為在實踐中顛覆理論的主角,不僅善於從親身實踐中總結和形成獨具特色的管理理論,並且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將他人及自己的理論予以更新,甚至成為能夠引導時代思想潮流的弄潮者。
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的"一把手"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本企業的首席培訓師。
企業的發展,第一靠思想,第二靠技術,第三靠管理。
企業的"一把手",就是企業思想的締造者、更新者。其思想對員工來講必須具有普適性,對市場來講必須具有獨特性,對時代來講必須具有超前性。將這一思想變為全體員工的一致行動,是"一把手"的頭等任務。海爾的張瑞敏、蒙牛的牛根生、聯想的柳傳誌,都是這方麵的成功角色。被稱為"世界第一CEO"的傑克·韋爾奇在他領導的通用電氣公司每年用100天的時間授課,凡到了一定級別的高管必須聽他的課。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曆次重大曆史時期,毛澤東擔當的其實就是中國革命"首席培訓師"的角色,在思想上引導中國革命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鄧小平的一篇南方談話,解決了長期以來理論界糾纏不清的認識問題,如果稱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首席培訓師",也是恰如其分的。
可在國企,傳統的培訓工作似乎就是"辦班",外請專家教授來講課或組織人員外出考察。這樣的培訓常常使受訓者感歎外麵先進的企業如何好,自己的企業如何差,國外如何先進,我們如何不行,由埋怨而漸生失落,由失落而喪失信心,最後迷失自我,人心渙散,"新詞"越來越會說,工作越發不會幹。
最好的培訓力,就是企業的"內訓力"。一流的企業,都應擁有一流的"內訓力"。企業中的精英都應該成為本企業的培訓師:優秀的管理者應成為管理幹部的培訓師,優秀的黨務工作者應成為黨群幹部的培訓師,優秀的工程師應成為技術人員的培訓師,優秀的工人師傅應成為崗位工人的培訓師。培訓地點也不應僅僅局限在教室,而應擴展到施工現場、車間班組甚至操作崗位上。"師帶徒",是最有中國特色的培訓方式。
企業"一把手"如果能夠成為企業的首席培訓師,將引導企業培訓工作全麵向強化"內訓"轉變,逐步形成一級培訓一級的局麵,使企業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更強,以較低的培訓成本達到更好的培訓效果,並通過打造企業一流的"內訓力",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增強。
思考:您所在企業的"一把手"一年講多少場課?您所在的企業有多少名自己培養起來的內部培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