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丘吉爾也有他的苦衷,英倫三島被德軍占領後,愛爾蘭島立刻宣布獨立,成立附屬於德國的愛爾蘭民主共和國,而英格蘭、蘇格蘭則在德軍強勢控製下,分別成為偽政府,部分被俘英軍竟開始配合德軍清剿島上遊擊隊,這讓丘吉爾的焦慮越來越重。
他知道,長此以往英倫三島民心必將處於分裂狀態,丘吉爾認為隻有讓民眾看到希望民心才不容易渙散,因此,即使現在無法真正反攻本土,也必須不惜代價嚐試登陸,並利用漫長的海岸線取得與本土遊擊隊聯係對其進行支援。
不過,羅斯福最終認為登陸時機還不成熟,倉促進行西線反攻必將使戰爭時間無限延長。其中尤其是德軍坦克師團的恐怖攻擊能力讓羅斯福非常擔心,根據非洲戰場情報顯示,美國坦克根本無法與德軍坦克交鋒,同樣英國坦克、俄國坦克也與德軍坦克有很大差距。
美國國防部人員認為,如果不能在技術上超過德軍,就必須以絕對多的數量取得戰場控製權,而這如同兵員征召一樣,都需要時間去籌備。當然,花費巨大代價也可以自中國購買那種性能不錯的重型坦克,但是這遭到美**火裝甲製造商的一致反對。
唯一讓羅斯福有點開心的是來自中國方麵的答複,這次中國的吳克與他取得了一致,沒有在遠東問題上給他任何幹擾。可惜。受斯大l、丘吉爾反對,很顯然他的計劃已經無法實施。
“赫爾,計劃無法實行了!唉!如果中國願意出兵,那該多好。中國收複原來就屬於中國地遠東土地。那個蠻橫的家夥也不能說些什麼?我甚至願意為中國出兵遠東支付軍費!可惜啊!”
感慨歸感慨,隨後,在羅斯福的主持下,英美俄三國再次進行電波協調。最終以再次加大對俄支援力度,並於九、十月間在英格蘭島、法國南部海岸同時嚐試登陸作戰,以圖吸引德軍兵力,減輕斯大l的壓力。
與此同時,在英、美、俄地交流中,另一項戰略措施被無限放大。英、美軍方分析,隨著德軍在東西兩線戰場的巨大消耗,德國戰略物資儲備應該已經出現危機,而能夠為德國供應物資的地區除了德大後方匈牙利、奧地利之外,在歐洲地區有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瑞士、土耳其這5大中立國。在亞洲則有資源大國中國。
英美根據這一推斷,列出目前德軍最需要的主要戰略物資應該是鎢、鐵、鉻、石油這幾大類。兩國分析,德軍占據法國後。對鐵礦地需求內部基本可以滿足,唯有一些優質鐵礦砂必須從瑞士進口;對石油的需求。德軍主要在中東地區進行合作開發,而這些地區英國的控製能力急速下降,不能給德軍構成壓力。同時,作為中立國的土耳其,將其從美國購買的一些石油高價轉讓給德軍,也相應緩解了德軍油料供應壓力。對於槍械、火炮、穿甲彈以及機械製造所需的高強度鑽頭、車刀等最重要的合金材料“鎢”,參戰各國都非常缺乏,因德軍控製區域內鎢產量極為稀少,德國不得不在西班牙、葡萄牙、以及中國大量購買,同樣美英兩國也在這葡萄牙、西班牙、中國購買。
由上述這些推斷,英美兩國決定以爭奪鎢礦資源為主要方向,無限製擴大戰略物資搶購戰,並迫使歐洲五大中立國以及中國斷絕與德軍的交易。
受羅斯福委任,國務卿赫爾全權負責此事,並開始對德國鎢資源消耗總量作詳細調查,經過眾多資料推算,赫爾得出德國對鎢的消耗每年至少在3500噸左右。為確保己方鎢供應,減少德軍軍工供應,赫爾當即采取非常措施,開始大量搶購葡萄牙、西班牙已經中國的鎢砂礦,同時,為配合原材料市場地搶購,在中**火市場的搶購行動也被繼續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