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來看,海嘉線之設立直接可以屏蔽南京方麵右翼安全,放棄不守實為不智,也不知道南京方麵究竟在怎麼想,國將不國了,難道此時還有心思算計我軍不成?”
老周此時南京方麵的布置有些看不明白,從道理上來看。海嘉線位於錢塘口於太湖之間,寬不過60公裏,擁有預設之陣地。正可以作為阻敵自太湖以南進擊,屆時太湖以北吳福線、江陰防線在布置重兵固守。當可以保證南京安全,然而此時南京方麵顯然將海嘉線放棄,僅留孫、韓兩部於此防守。反將兵力調入海嘉線後方布置,這實在有些出乎老周地預料。
“算計到是未必,隻不過從凇滬戰場一線兵力過多,戰線呈一字長蛇陣,沒有重點,此時為日軍突破,各軍具受威脅,兼知各部士兵均為新補充人員,紀律缺乏,撤退之時已經混亂,各部兵不知道將、撤退已經演變成大潰敗,指望他們有序監守京滬、京杭預定防線已經不可能,老周,這點單看韓複成收編地潰兵數字就知道了形勢有多嚴重。
因此,南京方麵一方麵須要時間對撤退之各部進行整頓,同時從後方調遣部隊也須要時間,估計南京方麵認為我部在海嘉線一定守不住,所以這才向後布置。”
吳克將自己的分析告訴老周後,立刻與參謀部討論韓、孫兩部去留。參謀部眾人立刻就此展開激烈爭論,一些人認為廣德、長興、吳興一線有我軍經月餘時間修建的陣地,又有山區地利,便於防守,兩部應即時後撤,於此地重擊日軍,挫敵進攻之銳氣,另一些人則認為,將戰火直接放置在廣德,必將給本地區帶來極大傷害,特別是對江南等地威脅極大,監守海嘉線,於南潯地區挫敵銳氣,然後節節阻擊,消磨敵兵力、補給,疲勞敵士兵銳氣,再於廣德一線進行防守,將勝算更大。
正當兩股意見爭執不休時,李長青、郭清、方先本等先後加入會議。郭清首先表達了自己地意見,
“各位,當年我也領過兵打過仗,從軍事上來說,我隊後退至我軍預定陣地比較讚賞,因為這樣既可以減小我軍補給難度,也可以減少我軍傷亡比例。
但是,值此國難當頭,我等軍人皆以保家衛國為己任,這保家衛國為的不是自己,既為地是國家民族之尊嚴,也為的是老百姓,本地區地百姓是百姓,太湖流域地百姓也是我中華百姓,且自古以來,太湖流域,蘇杭地區物阜民豐,工商農各業集中,平白陷入敵手過於可惜。
我孫、韓兩部現於海嘉線多堅守一天,從凇滬、從嘉杭、從太湖流域、南潯地區撤離之百姓、物資就將更多一些,國家、民眾所受損失也就相對減小,也對我抗戰之未來有利,因此我地意見是:堅守海嘉線,能撤離多少百姓、多少物資就撤離多少,盡量減小凇滬戰局損失,裨益我未來之抗戰儲備。”
“郭先生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從經濟角度出發,浙江、凇滬、太湖流域為整個民國經濟稅收之重中之重,此時凇滬失陷必不可免,但能多遷移一些工廠、商戶、人員、物資以至糧食、棉紗等至後方,對整個抗戰局勢都將有重大幫助。
再從地理方位來看,此時凇滬以西、太湖流域撤離之民眾、物資隻能進入浙江南部、江西、徽州、廣德、宜興等地,徽州路險、宜興靠近南京,兩地正在積極備戰,從京杭公路越廣德、經蕪湖可以到達長江以北地區進入華中,相對安全,因此本部控製區域將成最有利接受凇滬、太湖流域地區物資、民眾地前沿地段,正可極大加強本地區之抗戰儲備力量。
自九月下旬以來,本地區已經接納52家凇滬撤離下來工廠,同時截至到現在,據簡單統計進入蕪湖、宣城、以及江北的民眾達60餘萬,其中約10萬餘人具有簡單生產操作能力,上萬人受過基礎教育,民眾素質相對教高,也為本地區六霍一地人煙稀少地地區帶來活力,同時,到來的物資、設備、各項資產不計其數,因過於雜亂無法統計,但經粗略估算約在7000萬以上,非常有利於本地區發展。
而此時南京方麵大潰敗,正經太湖水道、京杭公路進入本地區的物資、人員不計其數,據前方消息,京杭公路上人滿為患,初步估計單人員也在百萬以上,極為龐大,非常有利於本地區人員儲備,同時隨同人員到來地還有大量物資,當然,物資轉移速度較慢,這就須要時間,一段讓大量物資轉移的時間,每多增加一點時間,本地區在未來戰爭中就多增加一份實力。”
方先本接在郭清後,清楚的以數據將自己意見表達出來,從事實上支持郭清地建議。
如果您喜歡這本書,請來,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六|九|中|文|書友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