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隨後放棄前沿,吸引敵主力至吳福線、錫澄線以及太湖水網地區,這樣就可以充分揮防線優勢,再大力破壞道路水網交通,削減日軍運輸能力,有目的遲滯其行軍度,間或以小兵團運動戰、遊擊戰襲擾敵部隊,迫其進入預定地區之部隊因交通和襲擾兵力分散,再適時起較大規模兵團作戰,確實可以讓日軍陷於此地,大傷元氣,從而進行長久抗戰保證南京安全。
不過熟知曆史的吳克知道,參謀長擔心的那些問題不僅真的是最後上海會戰的失利原因,還有最大的一個問題參謀長沒有提出來,那就是戰術和士兵戰鬥力問題。相對於日軍的戰鬥力來說,南京中央軍和各地方軍的單兵作戰素質差了不是一點。再次,在戰略構想上,吳克通過自己了解的資料知道,南京政府起初製定的作戰構想,僅是一次規模不大的戰役,參戰部隊也僅為淞滬警備部隊以及第87、88師和兩個炮兵團,但隨著戰爭的進行,雙方逐漸增援,戰役規模一步步擴大,及至後來形成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會戰。在戰略上,這其實已經導致了戰役兵力配置上的不完善,形成兵家大忌。
同時,日本政府在對士兵的射擊及刺殺訓練上的投入,是此時的中.51o.隊所不能比擬的,南京反麵和各地方軍采取的都是壯丁製,普通百姓拉來隨便訓練幾下就參加了戰場,而日軍則有完善的預備兵製度,單兵作戰技術強悍。
而且據腦海中的曆史資料,吳克知道,南京政府在上海會戰中,采取了極不明智的陣地戰策略,結果導致士兵大批傷亡。在軍事學上,有必須死守之土,有不必死守之土,而無寸土必爭之理;土地固然是往往是戰爭的最終目標,但這個最終目標隻能通過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而實現;因此,不能計較暫時的土地得失,而必須著眼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一要目標,有攻有守,機動殲敵,而不是盲目固守,一味挨打,南京政府恰恰就犯了這樣的錯誤,用大量士兵的生命來維護其寸土必爭的名聲,放棄固有防線,和日寇在上海前線大打陣地戰。這種類似於一次大戰那樣的正麵衝撞,在重武器及至空中壓製力量、單兵作戰素質都不如日寇的情況下,注定是要吃虧的,再加上沒有堅固的防禦工事,犧牲巨大是難免的。因此在上海阻敵登陸,其實不如實行後退決戰來得更為有利。
想著這些,吳克心中就有些痛,將來這些損失的都是中國的國防力量啊!北平混亂的派係鬥爭讓他心灰意冷,日軍的全線進攻還沒有讓各派係徹底清醒過來,放棄成見全力進行抗戰,反而剛有點成果就開始內耗。眼見事不可為,吳克這才放棄北平,決定等華北各派係都受到切膚之痛後,再找機會切入進去。而現在上海會戰迫在眉睫,讓吳克眼睜睜看著大量的中國士兵,以血肉之軀進入無險可守、無壕可挖的陣地充當炮灰,實在是有些不忍心。
然而不忍心又能怎麼樣,自己在南京政府眼中不過是一“草頭王”而已,衝其量也不過是一隻擁有裝甲的“暴戶”草頭王。即使自己對上海會戰提出意見,相信那些眼高於頂的集團軍司令以及南京作戰參謀部也不會聽從。而且,即使自己與參謀長的計劃能得到一些人認可,吳克也不認為就能被執行。所以在和參謀長商量片刻之後,吳克了兩封電報,一封至南京作戰參謀部,另一封至京滬警備司令張治ZHONG將軍。在巢城展之時,吳克曾因水泥、鋼材等國防建築物資和本是巢湖人的張將軍打過交道,並且也得到他或明或暗得一些幫助,此時吳克希望自己的意見能夠給張將軍一些提示,多少挽回一些士兵的生命。
八月十三日夜,台風過境,長江中下遊地區,蘇浙江兩省處於一個低氣壓區,暴風雨影響區域達300多公裏,淞滬會戰卻從白日的對峙中由中國空軍先擴大。
在南京作戰參謀部決定先抗戰,阻敵登陸的戰略後,空軍司令周至ROU在蔣介SHI的命令下,立刻於13日下午2時,令駐紮於華北預備參與華北抗戰之中國空軍各大隊南下參戰。相隔不到十二小時,14日淩晨2點,空軍指揮部再次下達命令,令各轟炸機大隊立刻對敵在上海及附近水域的重要目標據點實施連續轟炸。
周至ROU白日在蔣介SHI詢問空軍實力時,因彙報能參戰之各機種總數不過300多架,被在座之李宗REN、馮玉XIANG很是嘲弄了一番,而蔣介SHI也因為一向對外宣稱其空軍實力雄厚,擁有近千架飛機而當場大失麵皮,將周至ROU狠狠責備了一番。其實周至ROU也沒有辦法,當時空軍的采購、訓練、維護等費用都在蔣夫人的控製中,他也不過是替罪羊而已。